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生活像是被按了快进键,在倍速播放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似乎习惯了用2倍速的方式来看完一部电视剧;习惯了在抖音上追完一部电影的剪辑;习惯了只看一本书的故事梗概;就连在大学的各种群里,都习惯了不去仔细看通知,而是像别人一样迅速的回复着“收到”。
甚至连上课都变的和打卡似的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
那些本该留意的生活细节被我们跳过,那些本该处理的情绪被我们跳过,那些本该流泪的故事变成了可惜,那些本该欣喜的故事变成了“应该”。
我们拼命的快步向前走,丝毫不去留意沿途的风景。
这样的日子当然会焦虑。
我们开始追求数量、追求速度而不是质量。一年打卡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去过的地方,企图用数量取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花一段时间慢慢做一件事,好像成为了一种不可取的学习方式。就像老师划重点时会告诉你,这个知识点不需要弄懂,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于是我们再也不会回头多看它一眼。
这段时间,我翻看了自己手机里的收藏,有很多说要好好看的书,其实当时都没有认真看。还有些则想不起来当时要收藏的原因。唯一能够确认的,是当时一定很想看。
以前用半个多月才能看完一本书,现在用两三天就能看完。至于这本书到底讲的是什么,只是知道个故事的大概。却不知道故事的前因后果,不知道作者隐藏着的情绪。
昨天在朗诵课上,老师让我们读一段《海燕》的片段,我读完时,老师点评说:“语音发音很准确,如果你要是对海燕的作品有个更深刻的理解,会朗读的更好”。这句话似乎点醒了我,我像是在完成一项任务,而不是认真的去体会到它带给我的意义,我好久都没有慢下来认真的做一件事了。
我们走的太快了,是时候该停下来等一等被我们落在身后的灵魂。是时候该停下脚步,把伤口上的浮尘擦去,涂上酒精或消炎的东西,虽然会很痛,然而只有这样,伤口才能真正愈合,之后我们才能轻装上阵。
从现在起,扔掉一些让你觉得焦虑的事情,因为你会发现它并没有什么用,并且别再追求数量带给自己的安慰,去面对内心的那份专注。
从现在起,让“不着急”成为我们自己的力量。去掉那些浮躁,找寻属于自己的一份安静。
从现在起,花更多的时间专注自己的情绪,让那些被忽视或者暂时压抑住的情绪有处安放。不要给它们机会,让它们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梁漱溟先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中说过: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人与自己内心的问题。我觉得比起忽视生活中的那些细节,忽视自己内心的情绪更为可怕。
因为现在有太多的人抑郁,焦虑,甚至还有些人走向了自杀的道路。而多数都是由于情绪感冒一点点的积压,没能找到安放它们的位置。就像大禹治水的道理一样,如果只是一味的堵而不是疏通,那早晚都有爆发的一天。
慢下来,我们才能平和、才能思考,比起无厘头的乱走会更快。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认真的享受当下的生活了,可以是读一本好书、看一部搞笑的电影、自己做一顿大餐,也可以是为自己买一份礼物、认真的听一首歌、给老朋友写一封信。别看这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当我们认真的去感受的时候,还是能让我们平静下来,给自己充个电。
想必你也发现了,在这场漫漫人生的旅程中,没有谁能一直陪着我们走下去。也许有一些人注定是我们生命中的顽疾,也许有一些人注定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喷嚏。而成熟的标志大概就是,我们要学着接受生活的无常,并在一路遇见,一路走散中学着与自己和解。
没关系,慢慢来,反而快。毕竟人生就只有一次,我们不妨大胆一点,去追一个梦,攀一座山,爱一个人。
松哥的公众号:三分钟睡前故事
期待每晚陪伴大家安稳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