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和上次我们提到的波黑,都是前南斯拉夫分裂出来的国家,因为此前在网上查询旅游攻略的时候,并没有多少关于黑山的介绍,所以我们安排在那儿逗留的时间并不多,印象最深的倒是从波黑开车到黑山的路程。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每一口呼吸都是美的,同行的朋友都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但是一路上也忍不住惊呼“太美了”,频繁要求下车拍照以至于负责开车的导游为了赶路,给我们限定了下车次数,但终究扛不住大家的软磨硬泡,最后一次的最后一次,不断翻版着无奈。
从波黑到黑山,需要翻过一座山,从山下往上走,每到一个高度,都会遇到不同的美景,并且美得很安静,很原始。山下的公路,一面靠山,一面临河。很多时候,公路需要穿过隧道,嶙峋的山石上挖出一个圆形的通道,隧洞的内壁没有任何涂抹或修饰,更别说有交通指示牌和指示灯,好在隧洞很短,不影响光线。这点儿人工开凿像是极不愿意在石壁上留下更多加工。
最美的一面是山下的河,确切地说是水库和它的水渠,在北京,我走访过很多水库,但这事我第一次看到如海洋般蓝色的淡水,像一块蔚蓝的玉石,水流较快的地方形成绿色的带子,像玉石上的纹理,其他的再无杂质。没有人声,因为离得远,也听不到水声,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如果能听到水声,我觉得应该会更美。
再往上走,是草原。我们去的时候是夏季,一望无际的绿草长到小腿的高度,中间点缀着各色野花,一串一串的,一簇一簇的,黄的、紫的、粉的,没有人会去探究它们叫什么名字,它们只是草原的一小部分,只有走近了才能分辨颜色和形状,但是它们让草原变得丰富、有趣,温柔、绚丽,吸引人一直往前走,寻找这点滴不一样的惊喜。车在草原上走,只有两条裸露出地皮的车辙显示着人迹,除此之外,再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我去过内蒙的草原,矮矮的草地上立着钢铁制的风车,远处是林立的高楼,感受不到原野的气息。
海拔越高,草长得越矮,大草甸子一直铺到视线尽头,空气中也透着寒意。远处,一群各种颜色的野马在奔跑,其中一匹,居然是白底带褐色斑点的花马,这倒是在电影电视和照片上都少见的(只可惜照片在朋友相机里,一直没有拷过来)。导游告诉我们,每到冬季,善良的当地人就会给它们送草料,让它们可以无忧无虑地奔跑在这片旷野上。大草甸上,我们终于看到了人迹,那是一座小木屋,就是想象中的样子,天然的木板,天然的搭建方式,木屋外面是栅栏围成的小院,有孩子在活动嬉戏。我想梦中的美景莫过于此,全无雕饰却是出乎预料的精彩,就像没有化妆没有整容却依旧沉鱼落雁的女子,才是最极致的美丽。
继续前行,草甸渐渐退去,远处只剩下山峦,山峦上绿色的外衣变成了白色的覆雪。也许是因为山高了,离天空近了,你可以看到飘逸的浮云从山尖儿翻滚着流淌下来,慢悠悠的,让人想到仙女下凡。这种世外桃源的仙境,再好的相机也拍不出来~~虽然我随身携带的只有一部手机,遇到这样的美景只能用“猝不及防”四个字来形容。
翻过山,我们到了位于两国边界的塔拉河大峡谷,这是欧洲第二深的峡谷,有着秀美的风景。但是它最出名的不是地理风貌,而是架设在峡谷上的那座桥。
上世纪70年代另一部在中国风靡的南斯拉夫电影《桥》讲述的就是关于这座桥的故事。当地工作人员蒂亚娜告诉我们:
二战的时候,这座桥是德国人的一条交通要道。为了切断敌人的退路,1942年5月6号,这座桥的工程师亲自参与爆破行动。
而在桥头的另一侧,有一座军人的半身雕像,雕像下面是一位母亲写给自己儿子的诗,她为儿子在保卫大桥的斗争中所做出的贡献而感到骄傲。当地姑娘米拉用中文翻译了诗的内容:
你是整个民族的英雄,这座桥、这条河会一直记住你的名字!
如今曾经战火纷飞的地方回归了平静,当地人有许多以旅游业为生。然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只是黑山的冰山一角,后来才知道,这里有不少诱人的旅游资源。比如说,这里有世界上唯一一处海岸与高山的结合。据说英国诗人拜伦曾在诗中这样写黑山的海岸,说它是“地球创始之初,山和海最美丽的邂逅”,虽然我没有找到这首诗,但我相信它是真的。
在黑山的大街小巷里,你能感受到的都是平和安宁。在当地人的讲述中,我们知道它是欧洲最年轻的国家,到今年也不过十年的历史。它也是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500年前,它是古威尼斯国的一部分,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出生在古威尼斯国,马可波罗正是从黑山和克罗地亚交界的亚特里亚海海岛上出发到中国。黑山气候多样,植物种类繁多,南部的科托尔古城是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古城之一等等。只可惜之前了解得太少,我们没有时间逗留,在第二天清晨,带着向往和小小的遗憾离开。但是,这点儿冰山一角已经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国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