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辉哥的文章,有一个观点很赞成,即读书的目的是获得认知,需要形成这样一个闭环才能将外界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需求~信息~实践~认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通过读书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进而实践,经过实践检验的这些知识变为认知。
想到最近写的这些工作日记,有时候是为了完成打卡任务而去写,并不是当天工作中获得的深刻感悟,还有个问题,之前写在日记中的内容,并没有常常温习,去实践,这是需要改正的。
今天有这么几个感悟:
1.早上精装负责人给项目团队讲解精工细作要求,但是到场的人只有三个,负责人不无遗憾地说‘尽管只来了三个人,即使只有一个人,我也要把这个培训继续下去’。他是个香港人,公司的香港人不少,给我的印象都不错,他们一般都慢条斯理,工作特别细致,很有原则,总是彬彬有礼,不会跟人有特别大的冲突,懂得适可而止,是我喜欢的工作伙伴类型。
2.很久没有思考,我作为项目团队(或者部门)的一员,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假如我是公司高层,我会怎样来看待这个事情?北七精工细作是创新,而创新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情。不断创新,才能使公司保持活力,所以领导的这个决策是非常明智的。同时可以想见,领导也明白创新不易,所以对大家的要求不会太高,只有一点点革新即可。如果本次尝试成功,那么后续的步骤必然是全公司推行,实现标准化。可见,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落到实处,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最可行的就是分工,再统筹,每个部门各司其职,靠众人的力量去完成这个事情。我的职责就是,更加专业一点,为大家提供支持。
3.今天工作积极性不高,正好下午遇到一件不开心的事,索性花了1.2个小时跟同事一起去看房(尽管全程都在工作),结果还是不错的,一是没有那么不开心了,二是工作也得到了解决。结论就是,逃避只会让你更难受,唯有直面困难解决它,才可以得到解脱,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困难的工作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不管什么,先开始;简单的工作可能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另外有一点,那一件不开心的事情,一是因为我不喜欢对方的表达方式,二是对方问我问题的时候,我总是试图避免回答她的问题(可能是因为我回答不出来),转而提出自己的思路来,这样两个人的思路一直不在一条线上,这种做法是很令人讨厌的,所以下次,别人问你问题,直接了当地回答,不要试图去纠正别人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