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发了两条微博,“我是弄死也理解不了那些出去旅行住豪华酒店的人(度假另计)。白天都在外面玩,晚上还打算出去逛,在酒店里清醒的时间不超过一天3小时,花大把钱又是为那般呢?”
常规情况下,这应该是一条吐槽推,PO主在自己的粉丝中寻求支持,筛选观点相同的评论。
但我不是产品汪吗?
产品汪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我不了解一件广泛存在的事情,意味着我不了解对应的场景与心态,所以我得去搞清楚——未必赞同他们,但不能保持无知。
这条微博评论+转发六七十吧,一部分评论,恰好是产品汪思维的对立面,比如:
1、住豪华酒店的原因不就是有钱吗
不完全对,我就知道一些年薪不超过20万,独立生活不依赖家庭的人,也喜欢住好酒店。当然你硬说他们有额外收入我也没辙。
2、原因不就是有钱人希望与众不同吗
不完全对,我的几个喜欢住好酒店的朋友就完全不是这个心态。当然你硬说他们虚伪不说真话我也没辙。
3、原因不就是年纪大了吗,再过几年你也会住豪华酒店的
不完全对,我年底就满38岁了大哥。当然你硬说等到花甲之年就会变身我也没辙。
4、原因不就是爱干净,旅途劳顿想睡个好觉吗
不完全对,在低档和豪华之间,还有“中档”这个级别。当然你硬说中档就不干净睡不好觉我也没辙。
5、好酒店你都舍不得住,扪心自问,你真的喜欢这次旅行吗?
这条……我就不点评了。
在原PO的评论里,也有一些人讲自己喜欢好酒店的理由,但我还是没弄得很清楚,今天午饭又抓住莱拉小姐详详细细地问了10分钟,大约是比之前更了解他们的心态了,谈不上透彻,毕竟消费价值观差异太大,但至少比之前“无知”这个状态好一些。总之有非常多(至少两位数)的分支场景,心态类别。
做产品的训练之一,就是对这个世界保持足够的好奇心。
我经常说,用户感受没有对错之分。用户感受全是对的,但所属的场景不同,各自的逻辑不同。做产品,就得去理解他们的场景和逻辑,理解之后我可以不赞同他们,不鸟他们,但不可以用“我是对的高明的,你们错了low了”这种姿态来面对用户,更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归纳法来总结与自己不一致的用户感受——比如上面这5条。
一只合格的产品汪,当发现与自己相左的观点时,好奇心应该多过优越感。当他把这种职业习惯带到产品之外的领域,就会变成一个更友善与谦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