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而言,物质应该是用来消费的,而不是用来奖励的。什么时候可以消费可以花这个钱呢?原则其实很简单,孩子确实需要的时候。
物质奖励有多坏?
不少家长都喜欢用物质奖励孩子,以便让孩子听话、好好学习、多做家务等,效果似乎也很明显,但事实上,长期使用物质手段奖励孩子,会造成很多隐患。
最近莉莉妈妈就特别头痛,对自己的孩子莉莉已经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某天莉莉要参加考试,临上学前问妈妈:“妈妈,我考试好有没有奖励?”妈妈逗弄莉莉说“没有”,没想到莉莉脸色一变,非常不高兴地说“没有奖励我就不参加考试了,你看着办!”小小年纪会说这样的话,竟然还威胁大人!究其原因,还得从孩子上幼儿园时说起。
当时莉莉不想上幼儿园,每次上学都要哭闹,正当全家人都一筹莫展时,奶奶说:“你乖乖去上学,放学后奶奶带你去吃肯德基……”没想到立竿见影,于是大家都学会了这一招,渐渐发展到“把饭吃完,就可以看动画片”,“把玩具收拾好,奖励吃糖果”,“在学校表现好,奖励去动物园”,“听话不哭闹奖励新玩具”,甚至“收拾自己房间打扫卫生奖励10块钱”……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家长不知道,用物质奖励作为孩子行为的引诱和刺激,会导致很严重的隐患:
首先,它转移了孩子的学习目的。
一个孩子如果为了一双旱冰鞋而去学习,他在学习上就开始变得功利了。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取得好成绩,可一旦得到了这双鞋,对学习就会懈怠。庸俗奖励只能带来庸俗动机,它使孩子不能够专注于学习本身,把奖品当作目的,却把学习当作一个手段,真正的目标丢失了。
其次,它破坏了孩子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
学习最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和踏实的学习态度,这是保持好成绩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方法。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骛、脚踏实地的状态。
任何考试都有变数,谁也不能保证在每一次考试中都取得好成绩。如果一个孩子很早就想得到一双旱冰鞋,家长说如果考试能进班内前十名就给他买。结果孩子考了第十二名,家长就说等到下次考试进了前十名再买。家长认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继续努力。孩子由于和家长有言在先,也会答应下次争取进前十名,但他心里会不由自主地对下次考试忧心忡忡。他下次进入了前十名,会有暂时的愉快,但用不了多久,家长一定会在新一轮考试中有新的条件提出来。每一次考试都是个坎,需要他去跨越,一旦做得不理想,他就会有挫败感。不知不觉,他变得反感学习、憎恨考试了。
靠物质奖励激发起来的行为,就必须靠不断升级的奖励来维持前进,孩子的胃口会越来越大,对物质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最要命的是,物质奖励就像个无底洞,就算你想要急刹车,那也是风险相当之大的,弄不好“车毁人亡”。
对孩子将来而言,也难免养成凡事“物质第一、金钱第一”的错误价值观,谁有好东西就向谁靠拢,从而严重影响今后的为人处世。
那么身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给孩子奖励呢,这就要考验我们的耐力了。有时候对孩子进行口头表扬的效果会比实际物质的奖励会更好哦。
家长使用表扬等社会性奖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看着孩子的眼睛。直接的注视表示你在郑重其事地夸奖孩子,使孩子感到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意义很重大。
(2)距离孩子近一些。近距离的表扬影响力更大。
(3)微笑。有时候微笑本身就是奖励。当你用语言表扬孩子时面带微笑,可以让他感受到你内心的喜悦。
(4)表扬具体的行为。使用“我”语言。告诉孩子你对他的什么行为感到高兴,如,“我很高兴你自己修好了玩具。”而不是泛泛地说“你真聪明。”当孩子帮了你的忙,哪怕很小的事,也要记得感谢他们。孩子知道你在关注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就会加倍努力。
(5)表示对孩子的爱。家长的肢体语言,语气声调能够加强表扬的作用,使孩子感到被珍爱。但注意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调节你表达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