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领学伴们线上共读了《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的一个章结—《与母亲和解》。
有点感触,睡不着,起来写一写感悟。
母亲是与孩子关系最紧密的人,在孩子最重要的0-6岁,母亲与孩子怎样互动,会影响到孩子的依恋是安全型还是不安全型。
疏离型的妈妈,她没有真正看到孩子的内心需求,她也不能及时满足孩子的依恋需求。饿了不给他及时吃,尿了不给他及时换。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总是不能及时在身边。
失望多了,孩子就可能不再找妈妈了。他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保护自己不再受伤,但同时他也拒绝了温暖。孩子就会形成不安全型的依恋。
如果是男孩子,长大后,他可能很难去相信一个人。他也可能变得像妈妈一样疏离,对他人的感受,自己的感受都迟钝,对他人的痛苦视而不见。
如果是女孩子,长大后做了妈妈之后,她可能会无意识地重复妈妈的疏离感,她明明很想去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是她就是做不到。
当孩子过多的需要关注,她会感到自己很有压力,莫名其妙地不耐烦,想要推开孩子。听到孩子吵闹,没有耐受力,可能会愤怒,斥责孩子。无意识地让孩子重复她自己小时候的命运。
武志红老师有本书叫《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里很清晰地分析了家庭中的各种关系。原生家庭的教养模式如何地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模式。童年的创伤如何影响一个人后来的亲密关系。
可是无论我们如何去怨恨父母没有给到我们想要的充满无条件的爱的原生家庭,我们都无法回到过去重新养育一遍。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也有自己的创伤。
他们的创伤来自于他们的父母给他带来的,我们不可能去疗愈父母或者我们的父母的父母。家庭序位决定了,父母比我们先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是大的,我们是小的。我们只能尊重他们的命运。
但是我们却可以去疗愈自己,去改写自己的命运。我们把家族里好的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而把不好的东西打破,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终结。
与母亲和解,也是与自己和解。当你从与母亲纠缠的能量里脱离出来,你才能看清自己的处境和位置。
你对母亲对童年的你的疏离和斥责会有一份悲悯。你会原谅那个带着创伤来爱你的妈妈。你会看到她的创伤,她的局限性。她已经在她的认知范围内做到了尽可能好的妈妈了。她也是第一次做妈妈,她也在摸索中,她不是有心要伤害你的,她内心也是希望你过得更幸福的。
你会拥抱那个充满恐惧的内在小孩,告诉她,你已经长大了,不用再害怕了。你是有力量的,你活到现在,健康而有成就,你的生命力很顽强。你要去看到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去拥抱未知,拥抱未来。
与母亲和解,不再拧巴,去承接妈妈内心对你的爱和祝福。你就会柔软下来,你的女性特质才会释放出来,你才会享受做妈妈这个角色。你对孩子的疏离感和抗拒会消失,你的亲子关系会更好。
与母亲和解,你会更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会更加喜欢自己,认可自己。你会觉得身为女人,是非常美好的。你会更有女人味,状态会更加松弛,变得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