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并不是要等到3岁懂事了才开始。教育,其实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甚至从负一岁(孕期)就开始了!在成长的每一天,孩子都在吸收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他们需要爱和陪伴,也需要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预备环境。等到孩子走路走得非常稳的时候,他对于外部世界的探索欲变得越来越强。这个时候便是他走出家门到社区里开始集体生活的好时机。这个阶段的蒙特梭利环境叫做Infant Community,简称IC教室。按照国际的AMI标准,师生比例是一个主教加一个助教,可以带10-14个学生。
IC教室不再是完全模仿家庭环境的设置,但依然是个像家一样的社区,也可以说是一个活动区域特别特别大的家。作为家庭环境之外的社区,IC教室一般有以下区域:
一. 日常生活区
二. 心理感官(眼手、动作协调区)
三. 语言区
四. 艺术区
五. 音乐区
|一 . 日常生活区|
先说说日常生活区。关注蒙特梭利教育的家长,应该不难发现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在蒙特梭利教育者看来,日常生活是最好的儿童活动。它有以下几大好处:
a. 增加感官刺激
b. 提供语言输入
c. 锻炼眼手协调
d. 培养数学逻辑
e. 培养独立
f. 建立自信
日常生活区域的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1. 照顾自己
这个类别的活动给予孩子机会,锻炼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
洗手、穿鞋脱鞋、穿脱衣服(衣饰框)、挂衣服/毛巾、布置餐桌、饭后自己清洁食物残渣,放好餐具等等日常活动
2. 照顾环境
照顾环境,就是照顾教室环境里的花草、桌椅、地面等等,保持教室的干净整洁和美丽。
扫地拖地、擦桌子、洗桌子、擦玻璃/镜子、洗餐具、擦叶子、插花、植物浇水等
3. 食物
把食物单独列出来,是因为食物无论是在照顾自己,照顾他人,还是礼仪方面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主题。
我们教室里很多活动都围绕着食物展开。基本上,每一个IC教室一定会有一个食品准备区域。在这里,我们可以洗水果,切水果,切鸡蛋,给面包涂果酱,还有剥皮等。只要工具的操作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们都会拿出来给孩子用。
4. 搬家具
我们鼓励孩子搬东西,例如,搬桌子,搬椅子,拿工作毯。搬动家具的活动融合在教室日常中。比如,在吃午饭之前,需要把桌子都合并起来,所以每天我们会请两个孩子搬桌子和椅子。吃完午饭,孩子们需要把桌子和椅子搬走。洗桌子的时候,也需要把椅子搬走。我们会在平时的团体时间示范如何搬家具,也会在一些需要搬椅子的活动中一对一的示范。
工作之前,孩子需要把工作端到桌子上。这也是在锻炼他们的大肌肉和平衡能力。
他们还需要双手拿工作托盘。教室里有一些托盘比较重,例如放了很多真实物品的水果蔬菜的托盘,孩子在拿托盘的时候,需要控制自己的肌肉。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好的锻炼。
所以,搬东西是孩子们每天在教室里都会做的事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通过搬重物去感受重量,这同时也在锻炼他们身体大肌肉运动,培养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如何不让桌椅碰撞而发出声响,也是他们学会礼仪的过程。
5. 礼仪
在这个环境里面,我们强调礼仪。在蒙特梭利学校观察过的家长,可能会发现蒙特梭利教室一般都比较安静,老师和孩子说话都比较温柔,轻声细语,动作也比较轻和优雅。这是因为我们在教室里非常注重不打扰别人,重视专注力,同时也是因为我们重视礼仪的培养。老师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拿东西轻拿轻放,说话小声不打扰别人,让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有礼貌的行为举止。
上面所提到的搬家具,其实也是一个在培养礼仪的过程。如何在搬东西的时候不撞到别人;如何轻拿轻放;如何坐下的时候让椅子不发出声响;起身离开桌子前,如何轻轻地把椅子放回桌子下面,而不吵到其他人,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礼仪。
我们也会让孩子学习礼貌用语。例如,接受别人的帮助之后要说“谢谢”,请别人帮忙的时候要说“请”。
礼仪方面最重要的两大元素:尊重和感恩。尊重别人的权利,不吵到别人,不打扰别人;感恩别人对自己的帮助。礼仪方面对老师其实有着很高的要求,也督促着老师要学会尊重孩子,感谢孩子。例如,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蹲下来平视;要对孩子的帮忙表示感谢。
有朋友曾经说,老师其实是教室里最重要的教具。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如果老师没有礼仪的话,孩子是不可能学得会的。老师的行为举止,无时不刻在影响着孩子。其实,我们每个大人何尝不是一个个行走着的教具呢。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教会孩子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所以,除了所谓物质上的教室和教具,我们每一个成人都是身边孩子学习的材料。我们是怎样的,他们就会是怎样的。
日常生活区域的每个部分都有重合的地方,比如照顾自己里面就有食物部分,食物里面有礼仪部分,礼仪里面有搬重物的部分。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老师和家长在设置环境的时候更加清晰和明确。
二. 心理感官(眼手协调区)
心理感官是一个让孩子动手的地方,这个区域里面的所有材料都是在锻炼孩子的眼手配合,视觉触觉各种感官的协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工作的难度主要是根据孩子需要用到的手指精细程度来分的。从需要整个手掌抓握的拼图,到两根手指捏紧针线,这个逐步精细的过程培养了孩子的手部力量和精细程度,也锻炼了眼手配合的能力,对于大脑发育和日后的握笔书写都有帮助。动手工作的时候,孩子们是非常专注的。而专注,是我们想要培养孩子的一个重要品质。
各种拼图和穿洞玩具、分类、剪纸、穿珠子
我们需要经常观察每样工作材料对于孩子的吸引力够不够,以及难度是否适中。如果发现其中有些材料很少有孩子拿来玩,我们就会将它换走;如果发现某个工作材料难度太大或者太没有挑战性,我们也会换新的进来。
这个区域的工作都必须有固定的位置,而且要颜色搭配丰富,摆放整齐。每过一段时间,我们也会给同样的工作材料换一个新的颜色。例如串珠子,可能这两个星期是红黄蓝的珠子,之后我们就会换成橙绿紫,以此来保持这些工作的新鲜感,吸引孩子去拿来操作。
|三. 语言区|
"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 我的语言的边界就是我的世界的边界。--维根斯坦
蒙特梭利很重视孩子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其中就包括要熟悉现实中每样事物的名字。孩子知道的词汇越多,其实就代表着他所了解的世界更加广阔。
语言的工作一般有以下几种,
真实的物品、真实物品的微型复制品、语言卡和物体配对、语言卡片、图书区等
语言工作可以是老师和孩子一对一,也可以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特别是刚开学时很多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会用小组的形式,吸引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学习,暂时忘掉离开妈妈的悲伤。
语言工作我们采用的是「三阶段」教学法,先是老师命名,再是孩子辨认,最后是孩子来命名。
1. 成人给出名词
例如:介绍三种动物(狗、猫、猪)的时候,成人指着狗的模型或者卡片,说三次:「这是狗~狗~狗。」 语速要慢,发音要清晰,依次介绍三种动物。
2. 孩子辨识、联系名词与实物
例如:成人跟孩子说「请给我狗」或「请把狗放在这里」。通过把名字和物品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知道孩子是否已经能够辨识物品的名字,孩子无需说出名词,只需要做到能够听懂和辨认。
3. 孩子说出名词
孩子记住名词后,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小朋友说出该名词,比如,我们指着狗问他:「这是什么?」, 「你想把哪个先放回篮子里?」
|四. 艺术区 |
在蒙特梭利教室里,我们更看重孩子艺术创作的过程,而不是成品。在创作中,他们锻炼了眼手协调和手部力量,同时也表达了自我。我们无法教会孩子成为一个艺术家,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双自己能掌控的双手,还有一个能够感受的灵魂。
艺术区投放的工作彩色铅笔、蜂蜡蜡块、粉笔和黑板、颜料和画板、粘土
艺术区域的用品必须是安全无毒,且适合孩子手掌大小的。我们在选购产品的时候,要十分注意产品成分是否安全。
|五. 音乐区 |
我们也非常注重孩子在音乐方面的熏陶。在圆圈时间,我们经常会播不同国家不同乐器的音乐给孩子们欣赏。而在教室里面,我们也会摆放各式各样的小乐器。我们一般会选择一些声音不会太大,而且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小乐器摆在柜子上给孩子玩。
摇铃、木琴、节奏棒、沙锤
每次在介绍一样小乐器之前,要先提前在圆圈时间展示如何使用,并让每个孩子都尝试一下。我们还可以编一首歌,让孩子们玩小乐器的时候可以一边拍节奏一边唱。展示完之后,我们就会把小乐器放在篮子或托盘里,摆在柜子上让孩子能自由拿来操作。
以上就是整个IC 班级的介绍,这里就是一个协助儿童发展的完备环境。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说,教育需要一些情怀的支撑
我想,教育也需要智慧的引领和脚踏实地的前进——向着明亮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