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郝晓东老师《未来教师》的第二章第六节“唯有创造不负此生”。书中介绍了郝老师回顾了自己十年高中教学生涯,平淡、平常,过的是一种普通人居家过日子的生活。而当我职业倦怠感来临时,内心的困惑应运而生。我时常会追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思维局限,世界就固化了,教育教学就难有创造了。
郝老师在书中说:没有创造,生命的意义感就会匮乏。”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二十三年前,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老师,只是因为热爱教育,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毅然坚守在山村十三年在毕业班语文教学,刚开始教书时是兴奋的、激动的,我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教学当中去,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放学后去家访,跟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我的教学成绩很快就上来了,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家长们的认可。刚开始那几年,我意气风发,激情满满,在那一片小天地里,扎扎实实工作,我得到的都是赞扬和鼓励。直到2014年我调入县城小学,继续担任六年级毕业班语文教学,兼语文备课组长,在县城教学感觉自己有点井底之蛙,出到井口才知道世界那么大。我无比困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素养。
我开始听有经验的老教师上课,向他们请教各种教学方法。积极参加各种校本培训,教研比赛,学校的示范课,到县示范课,到市示范课,我尝试着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一开始并不买我的帐,我在课堂上有时候显得很尴尬,但学生的不满意却给了我向前冲的劲儿,我订阅各种教育教学杂志,从名家那里模仿、学习他们的方法,你别说,还真有效果,我的教学方法一更新,学生很喜欢听我的课,我的课堂开始趋于平稳。模仿的时间久了,我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也创造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由此,我感觉到了创造的力量。
2022年我有幸加入了新网师,融入了一个尺码相同、高手如云的学习共同体。在新网师我接触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以前从来不曾听到过的一些词语。如底层逻辑、批判性思维、最近发展区、同化、顺应等,令我耳目一新。新网师阅读的一些书籍都是经典的,是能够颠覆人的认知的,我感觉新网师的书籍都是我的心灵鸡汤,是我迫切渴望想喝的。
新网师倡导啃读书籍,我用学到的一些知识在学校开设了校本阅读课,自己带头带领全校学生共读,学生开始热爱阅读了,他们在阅读中尝试写起来,老师意识到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他们把天平的重心向学生倾斜,学校呈现一派阅读新气象。
郝老师在书中说:没有成长就没有创造,反过来,没有创造怎么能有成长?一个人正是在不断的行动中实现自我教育的。在成长的路上,我只是迈开了一小步,但将来的每一步都会无比踏实和坚定,因为我的内心在不断充盈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