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因为感兴趣或其他原因,想让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比如:
单位开会要当众发言,轮到你的时候说得磕磕巴巴,怎么也自信不起来。于是读了好多和演讲有关的书,说起演讲理论来头头是道,觉得自己再当众发言一定会不一样。但是,到了下次的时候,还是磕磕巴巴...
又或者想好好安排时间,业余时间想运动想画画想读书,想早睡早起有效率,所以就去找了时间管理的书来看。之后仍然是刷手机看视频到半夜,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想做的事一拖再拖...
其实,这里说的就是我自己,也是周围很多人的真实情况。想学很多东西,各种书也看了不少,却总感觉收获很小。总结下来就是,书是看了,可是没用。
但是有这么一个人,每年读书300多本。关键不在于他看了多少书,而是他把看过的书化成了一个个实际行动:
读了《周末创业》,他开拓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读了《人性的弱点》,他用书里的沟通技巧赢得了好的人际关系;
读了《销售的法则》,他就把里面的知识用在了自己的培训和演讲里;
...
这个人的名字是大岩俊之,通过“读书+行动”,他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职业身份也从电子公司的销售转变成一位读书研讨会讲师、职业咨询师、指导教学的讲师。
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就叫做《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本书内容不算多,只有160多页,从读书目的开始讲起,告诉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吸收书里的知识,以及如何把知识付诸行动。概括来说,就是把读书和自我管理提升结合起来。
书中的很多方法都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特别是读书的“二八定律”,思维导图在读书笔记中的使用,通过输出加深对书上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还有具体行动时的“SMART法则”。
- 读书的“二八定律”
读书首先要确定读书目的,然后根据读书目的找到那重要的20%!没错,读书也有“二八定律”,这是本书作者大岩俊之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本书里重要的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而最核心的内容只占4%。
比如说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有160页,根据“二八定律”,重要的内容有32页,核心内容6.4页,我提炼出的关键内容就是前面提到的“二八定律”,思维导图,输出和“SMART法则”。只要我掌握了这些内容,那么我读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 思维导图在读书笔记中的使用
读书的时候要对重点内容做读书笔记,要做摘抄,还要写下想法和评论,通常读书笔记都是这么做的。但是,如果想从整体上掌握书的层次结构,只靠片段摘抄是不够的。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给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有很多好处,对读书来说,通过思维导图整理读书的思路或者书的层次架构,能加深对书内容的理解,在后续的实际操作时也会有帮助。
做书的思维导图需要的工具很简单:“当事书”,空白纸(刚开始练习,最好使用A4以上大小的纸张),笔。在下笔之前,还要知道思维导图有一些基本规则,特别是以下两点:
1)分枝:从中心位置向外扩展出分枝,越向外延伸,分枝就越细,相邻的主分枝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
2)关键词:分枝上不要写长的句子,尽量把内容提炼成一个词。这样做出来的思维导图会简洁清晰,也可以衍生出更多分枝。
作为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本书里提到两种,一个是把书的整体结构包括章节小标题等列出来、或是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整理成容要点罗列出来,这样的思维导图以书为主题;另一个是按照自己的读书目的,提出了什么问题,在书中找到的答案是什么,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这么做出来的思维导图以自身思考为主导,整个思考过程在一张纸上体现出来,一目了然。
思维导图的使用很灵活,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工作中遇到难题理不清楚的时候,把问题/可能性/分析结果等等做一个思维导图,可以很快了解事件的全貌,甚至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节点,在别人之前占得先机。
- 通过输出加深对书上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的遗忘规律。从图上能看出,新学的东西1个小时之后就会忘一多半,一天之后就只能记得四分之一。所以不要怪自己记不住了,人天生就是会忘。但是不能把这个当做放弃治疗的借口,毕竟,有很多方法都能加强记忆。“输出”就是其中一种。
对读书来说,“输出”有两个含义,一是向别人说出书的内容,二是写下来,以让别人阅读为前提。不管是说书还是写,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去回想书上内容,还要有条理,这样才能让别人听明白、看明白。
回想上学的时候,往往是给同学讲过的题记得更牢。所以如果能有意识地“输出”读过的内容,一定会有大收获。
4.SMART法则
SMART 其实是5个单词首字母的组合,这5个单词是: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预见的),Achievable(可达到的),Realistic(实际的),Time-bound(有期限的)。
在读完书准备行动时,SMART法则可以帮我们根据自身情况设定恰当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
Specific(具体的):清楚详细的,能想象出来的
Measurable(可预见的):用数据等方式预测可达成的程度
Achievable(可达到的):不会不切实际,有实现的可能性
Realistic(实际的):具有一定现实性
Time-bound(有期限的):定下具体时间,何时达成目标
设定目标不能脱离现实,本书作者大岩俊之在创业之初曾立下过大目标,却因为跟实际情况相差太多而没能实现,他后来重新设定了具体可行的目标。我们也是一样,最好能在一开始就找准定位。
比方说想写一本10万字的书,每天都想到这10万字就觉得喘不过气下不了笔,可如果明确了时间期限是一年,那么分摊到每天就只有不到300。这样一来,目标就具体了:“在一年时间内,每天写300字”把一个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大目标分解成很多个小目标,就会轻松很多,也更容易达成。
不管读多少书,如果不动起来,永远只是“纸上谈兵”。读书是为了以后的行动打地基,想把房子盖起来,还得做很多事,也许要几个月、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来践行,把书上知识转变成看得见的能力。“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用性阅读指南》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最后,本着《实用性阅读指南》要把读过的书落实到行动的原则,我用书里提到的思维导图的方法画了这本书的思维导图,喏,就是这个有点丑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