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Kindle第一本书《无声告白》。揪心。
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社会、以爱的名义让孩子实现父母心愿的原生家庭,将15岁女儿的生命终结在湖底。
50年代的美国,一个平凡女孩与一个中国二代移民男孩一见钟情,爱情甜蜜浪漫,步入婚姻的步伐坚定而温暖。若干年之后,他们万般宠爱的15岁女儿自沉湖底。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父母的爱与渴望、儿子的压抑与承担,小女儿的躲避与卑微,一一铺陈开。故事越来越压抑、苦涩,令人揪心,不忍猝读。
追求与众不同、活出自我的母亲,在父亲眼里是一个能够完美融入人群的平凡女孩。结婚后生子,放弃学业与梦想,做了那个时代平凡女孩都在做的家庭主妇角色。一度,母亲逃离家庭、重捡学业,但再一次因为怀孕生子重新囚困于家庭。作为报复,也是为了内心的平衡,她不再做标准的主妇,全力培养女儿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母亲眼里完全与众不同的父亲,则努力融入美国大众。因为迥异于西方人的中国人外形,遭受歧视,无亲无友。妻子的爱与不离不弃是他的遁衣。恐惧妻子再次出走,他将融入人群的期待转向女儿,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女儿合群、受欢迎、适应环境。
莉迪亚,三个孩子中最像母亲的女儿,从5岁到15岁,所得到的集她于一身的宠爱是父母各自的期待,不是她想要的。她全盘接受,别无他求。在她看来,母亲出走、父亲崩溃和全家瓦解都是她的错,她恐惧母亲再次出走,恐惧父亲再次崩溃。她必须成就母亲与众不同的心愿、实现父亲融入人群的期待。5岁开始学数学、生物、化学、医学,读科学书、参观科学展览。没有朋友、没有社交、没有爱好,却不得不假装有众多朋友,假装有打不完的电话。她的乖巧、顺从维系了家庭的平衡,但是爱的夹击却让她内心充满恐惧和窒息。这种感受只有哥哥一人能懂。是哥哥的理解与呵护托举了她,让她在爱的重压下免于崩溃。但是在她15岁生日后,哥哥即将离家上大学。她的世界坍塌了,几番徒劳地挣扎之后,她选择了永久躲避。
莉迪亚的自沉打破了家庭脆弱的平衡,夫妻亲子关系频临分崩离析。父母开始反省自己的爱。母亲终于认识到,他们让女儿做的事、送给女儿的礼物从来就不是女儿所爱,女儿只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工具。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莉迪亚的死让一家人痛定思痛后重新粘合在一起。但是读罢一直揪着的心却没有松开。
父母爱孩子的方式来自于社会理念、他们各自的原生家庭模式、所受的教育、生存的环境、多年形成的亲子关系所形成的一系列固念中。一朝醒悟容易,突破固念却是困难的。今天的社会,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已经不是大问题,不出类拔萃、不融入大众的生活状态也被广为接受,但是,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去做(父母认为)对的事情不一样大行其道么?
爱,不是让爱的对象做你认为对的事情,而是让TA做自己。我想,这是莉迪亚的无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