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对自己的记忆深信不疑,排除有特殊隐藏想法的故意的因素,直到有人给出了确实得证据,指出他记错了,才可能将信将疑接受。我一个朋友,昨天突然打电话问我关于一家银行利率的事情,这件事是去年12月底他给我的信息,我直接告诉他了具体内容,他立刻说,不可能的,银行规则不是这样的。我说,我给你看看当时我整理的文件。我在电脑中找出了当时整理的四份文件,清楚地说明我说的是对的,发给了他。这其实让我也挺别扭的,我是坚信自己没有记错,包括传递给他人的信息,都是一致的。而他怎么会出来一个不同的数字。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忘了因为什么说起了闺女生的时间。我当时在场,清楚的记得墙上的钟,是在大概下午六点七分到八分的地方,为了方便和吉利,我就一直记得闺女生出的时间是6点08分。然而,令我非常诧异的是,孩子妈妈居然说是下午五点半,而且言之凿凿的说,我知道还是你知道啊。我的天啊,她是躺在床上,费劲的生出闺女后,可以看清时钟?我没在说什么,实际上,也不是什么特别要紧的事情。我记忆非常清晰,五点左右,还陪着她在病房走动,为了能够生的时候顺利点,大概五点二十左右上的产床,生产时间持续了半个多小时。这种争论其实没意义,真要查,到医院看记录,可以找到。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她会有强烈的记忆错误。我从小对时间和位置记忆非常清晰,包括数字,这点随了我妈妈。记电话号码一绝,到现在,老爸还要经常问我谁谁电话是多少,尽管手机可以查,但他总找不到,我直接冲口就出来。在澳洲做生意的时候,开始还没有手机,虽然也有电话本,但经常和我联系的几百个客户电话号码,我都是直接就记在脑子里,不用看电话本都可以说出来。
当然,我也会有记错事情的时候,但很多情况下都证明了,我记得很多事情,尤其是数字,比身边其它人更精准些。这个不是自大。我记得就是记得,记不清了就是记不清了,但很少会发现完全记错的时候。
人的记忆储存在大脑的海马区,不过现在还没有完全证实人体记忆的储存位置,只能暂时先认定人的记忆储存在人的大脑的海马区里,到以后,科学家们有了具体答案时,我们会更清楚的认识到记忆的储存位置。
海马区的机能是主管人类近期主要记忆,有点像是计算机的内存,将几周内或几个月内的记忆鲜明暂留,以便快速存取。
记忆其实就是神经细胞之间的连结形态。然而,储存或抛掉某些信息,却不是出自有意识的判断,而是由人脑中的海马区来处理。海马区在记忆的过程中,充当转换站的功能。当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接收到各种感官或知觉讯息时,它们会把讯息传递给海马区。假如海马区有所反应,神经元就会开始形成持久的网络,但如果没有通过这种认可的模式,那么脑部接收到的经验就自动消逝无踪。
人的大脑一直都在记录以及更新关于人体的记忆,而且要将人体的所有记忆进行整理筛选和分类。那些一辈子都忘不掉的事情其实是取决你对这件事情的感兴趣程度,对你的情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大脑接收到了重要讯号就会将它归入长期记忆的那一部分。
这个涉及到四种情况,想象膨胀,推断错误,误导信息效应,关联性记忆错误。
想象膨胀:人们对某个特定事件不是由想象力引起的确信程度。实验室研究方法通常首先会给受试者提供一系列涉及多个儿童时期的生命案例(LEI),然后让参与者判断在特定年龄段发生的所有可能性。两周后,受试者想象清单上发生了特定事件。最后,参与者重新填充了生活事件列表,以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想象之后,发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并且想象得到了扩展。
推断错误:我并没有真正体验到我实际经历过的事情,但是只有从现有经验中推断出的事件才记录为我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研究表明,当向对象显示特定场景的图片时,该对象不存在,但他错误地记住了场景中的泰迪熊,这是场景中的典型项。另一项研究发现,参加者去餐厅阅读食物时没有提到订购阶段,但是已经掌握了这一系列剧本的参加者会意外地记住订购顺序。一个链接。人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可以减轻处理外国信息的人们的认知负担,使人们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快速适应,另一方面可以改变我们。我有“过分的自信”,还没有全面研究外部信息并做出过判断。
误导信息效应:在记忆过去的经历和事件后,心理现象与事实背道而驰。Loftus等人设计了一个明智的实验(错误的信息干扰范例)以确认这种现象的存在。让受试者先观看视频(车速可能导致车祸赶上汽车),并以不正确的假设(例如“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向实验小组的参与者询问有关视频的信息收到。通过仓房时有多快?”对照组的被问到,“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有多快?”并且将实验组中的受试者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越来越多的报道看到了视频中的谷仓,但实际上,这种记忆是虚假的,是由操作员的错误诱导操作造成的。对象的原始视频未出现在谷仓中。
关联性记忆错误:受试者错误地记忆或识别未呈现的刺激的现象,该刺激表现出与所呈现的刺激的语义/感知关联。DRM范例是研究关联错误记忆的最常用实验范例。在这个实验范式中,要求参与者在学习阶段记住一系列与语义相关的单词,但是在学习阶段并未呈现出这种核心诱饵;在随后的回忆或认知测试中,参与者会报告关键诱饵的可能性非常高,甚至可能达到所学单词。达到概率水平。
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恐怕都会有一次碰到突然萌生的奇怪感觉。在看什么东西的时候,会突然意识到:这事有一次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过那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当时也是这样的灯光……在那一瞬间,大脑给我们发出一个信号,说是它认出了发生的事。这种现象便称之为记忆错觉,也称回忆幻想。人怎么会出现对未来的回忆呢? 大部分记忆错觉的表现形式都离奇得叫人难以置信,根本无法解释。从古希腊以来,在编年史、年代记以及哲学和文学著作中,已经记录有一千多个故事,都说是有人突然觉得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或到了另外一个时代,而且他们还经常援引不少连自己也不知道的细节。因为这事根本就没发生过,但是他们发现并描写这种奇怪的现象。1900年法国医生弗朗伦斯·阿尔诺还为它取了记忆错觉这个名字。他还断定,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视觉中,还会以听觉错觉、阅读错觉和体验错觉等形式出现。 大部分记忆错觉的表现形式都离奇得叫人难以置信,根本无法解释。比如说,有人相信预兆吉凶的梦,按迷信人的说法,这是他们的灵魂在定期回到过去“出差”,于是看到和体验到了一切。而等过几天甚至几年之后,当梦得到了应验,他们会惊讶地“认出”陌生的境况。预见就这样变成了回忆。另一些人则把这些归咎于在强情绪作用下产生的世代相传的“先祖记忆”。 对赞同轮回转世理论的人来说,记忆错觉还是他们有过前世的一个证据。相信轮回转世理论的人很多,这里面还包括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比如说,毕达哥拉斯认为他的前世有可能是个牧人。西尔维斯特·斯塔洛涅认定自己的前世是一个游牧部落的监督哨。吉阿努·利夫兹呢,要按她说,前世曾是曼谷大庙的一个舞者。他们的记忆错觉都通过催眠术得到了证实,是催眠术让他们回了一趟自己的过去。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2岁时候就首次有过这种感觉。从那时起他坚信一点,他同时在过着另外一种生活,有时候还生活在18世纪。 杰克·伦敦和柯南道尔也描写过记忆错觉的情节。苏利克主演的喜剧《魔力》跟记忆错觉恰恰相反,也就是说完全是所经历的现实感觉。记得剧中主角在准备考试的时候,他在大街上找提纲时是挨着一个姑娘站着,由于看书入迷竟没发现走进了她的家。可到后来,在“神志清醒”时去到她家做客,才突然想起到这里来过。 俄罗斯研究人员开始用全息摄影来解释记忆错觉的秘密何在呢?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最高人文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哲学副博士列昂尼德·卡拉谢夫有他的一套独到见解。他说,有很多学者都认为记忆错觉是源于过度疲劳、大脑混乱,所以把未知当成已知,他却倾向这是一种“全息摄影错觉”。 在他看来,所谓全息摄影术的原理,就是拍出的照片任何一个局部都可以复现原照片的所有资讯。也就是说,把一张照片撕成碎片,只要有一个碎片,就可以复原原照片的整个图像。所谓“全息”就是指局部包含整体资讯。记忆错觉这种奇异现象很可能就是以相似方式形成的。实际上我们生活中总要接触的整体资讯是以代码化形式存贮在大脑里,只是我们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藏得很深,藏在潜意识里。这些资讯只要有风吹草动就会蹦出来,像什么气味呀、声音呀、灯光照明呀、与相似情景的瞬间遭遇呀,都会诱使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仿佛5-10年前曾有过类似的境况。虽说如果细细分析,还是有不少不同之处。 卡拉谢夫还认为,17岁的青少年由于阅历不多,对各种各样的生活境况还相当敏感,所以最容易出现记忆错觉。35-40岁的时候又会遭到记忆错觉的第二次冲击,不过这时的感觉中已缺少青少年时期的那种纯真喜悦,更多的还是一种神秘色彩。到40岁的时候,记忆错觉已经是一种对所有逝去的事物的伤感。那些忧郁症患者以及非常神经质和敏感的人一生中会常常出现记忆错觉。
麦当娜为何有她曾经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女婢的奇怪感觉?著名歌星麦当娜在一次对记者发表谈话时说,当她第一次在北京参观故宫时,感觉像是对它的每一条偏僻小巷都很熟悉,所以她敢断言,她曾经是满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女婢。季娜·特纳也有过类似看到陌生物的奇怪感觉。她第一次来到埃及,却像是突然看到了熟悉的景物,于是猛然“想起”自己在法老时期曾经是哈特舍普苏特皇后的女友,或者甚至是皇后本人。而“007”绍·康涅利前不久表示,他前世曾是非洲土著民族一个尚武部落的医生。 卡拉谢夫认为这种说法相当荒诞,毫不足信。但是,比如说康涅利之所以会有这种怪诞思想,那是在他参加影片《一个好人在非洲》的拍摄之后,他在片中饰演一名医生。列夫·托尔斯泰在给朋友的信中也描写了自己的一次记忆错觉经历。他有一次去打猎,正在追一只兔子,不料马蹄落入一个坑里,他从马上摔了下来,重重地跌倒在地,这时他突然清楚地记得,200多年前他是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也曾这么从马鞍上摔倒落地。有人问卡拉谢夫,这又将如何解释呢? 科学家的解释是:列夫·托尔斯泰经常骑马打猎,也曾多次摔倒过,因此其中一次摔倒出现了一种非常情况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记忆错觉的怪异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在你碰到类似情况时出现,而是当陌生环境隐藏着若干能使你回到过去的元素时才会出现。 卡拉谢夫还认为,记忆错觉是一种能使人产生乐观主义的充满激情幻想的美好感觉,还向人展示了世界有多复杂和神秘,所以并不足惧。
人的记忆有时候并不是连续的,中间会出现空白和断点,而我们的大脑回自己去填充这些东西,有时候依据的是我们自己的一些倾向和情感,有时候依据的是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以前看过一篇短篇科幻小说叫做《单比特错误》说的也是类似的现象。主人公始终都有一段记忆,就是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在自己的奶奶去世之前在家里的厨房和奶奶在一张餐桌旁大吵一架。因为这件事情主人公一直都很愧疚,但是后来他回过一次老房子发现厨房里面根本放不下他记忆中的那张餐桌。这段记忆完全就是一段大脑制造出来的。而产生这段记忆的原因可能是他自己在小的时候和奶奶的一些关系导致或者是之后看到过相类似的事情对自己的产生的影响。当然他人的语言和诱导同样也会对人的记忆产生不小的影响,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
“曼德拉效应”,是记忆错位,还是存在平行世界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来到陌生的环境和场景。突然之间,眼前的人和事,都仿佛曾经说过和做过一样。虽然事实上你确实未曾来过这个地方,说过这些话,但是你的大脑却告诉你,这一切都曾经发生过。
其实,这就是“曼德拉效应”的个体表现,是我们脑海中的记忆出现了错乱。而且这种记忆错乱的效应,还会大面积出现在人群之中。
人们不禁疑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记忆出错的现象呢,难道真有外星人或是某种神秘力量,将人类的记忆篡改了吗?
何为“曼德拉效应”?
我们都知道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是反种族隔离的自由斗士。早在1962年时就因政治运动被捕入狱。后来在西方社会干预下,曼德拉终于在1990年获释出狱。此后,占绝大多数的黑人获得选举权,曼德拉因此在1994年到1999年间,被推选为南非总统。
可当他开始在国际舞台上频频露脸时,世界上很大一群人却惊呼:他不是早就死了吗?为什么又出现了,我还在电视上看到过他的葬礼呢。很多南非黑人还举着他的遗像在大街上悼念过他,城市为此还发生过暴动,他的妻子发表了热泪盈眶的演讲呢。
这些人的描述绘声绘色,试图证明这些都是自己亲眼所见,可是直到2013年,曼德拉才真正因病离开人世。
明明曼德拉尚在人间,可为何那么多人认为他已经死去了呢?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引起了超能力研究人员的注意。为了寻找合理的解释,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集体记忆的错误。
2015年时,美国纽约一位女性在向精神病学家咨询时,描述到自己的梦境。说她常梦到一个男人,这个男人总给她好的建议,并且只要她有困惑时,就会在她的梦中出现。激动之余,她还用笔画出了这个男性的长相。
当精神病学家把这个病例发到网上时,却收到众多人的来信,声称也曾在梦中见到这个男人,打听如何找到他。
有个好事的意大利画家,利用面部合成软件,将这个男人的脸画了出来,然后放在寻人网站上,想弄清楚这个人是谁。
直到去年,全球已有2000多人声称在梦中见过这个浓眉大眼的男人,于是有人以为,他就是上帝,或具有超能力的人。
神经学家对这一现象给出了一种假设,当新记忆形成时,会在脑细胞中留下记忆痕迹。如果一个新记忆不断被重复和巩固,那么记忆痕迹就会从暂存区转移到长期存储的前额叶皮层区。而相似的记忆痕迹,还会被储存在相近的区域。
当人们遇到和过往记忆有共性的事物时,大脑就会激活储存有相应记忆痕迹的神经元。如果共性太多,那么就会有多个神经元被激活。这些神经元联系在一起,就会把过去不同时间段的经历,通过细胞回路,使得这些神经元所记忆的事物,组成新的记忆,让我们对眼前所发生的事,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比如曼德拉出狱时,全世界大量报道,成千上万的南非黑人涌上街头庆祝,曼德拉在人群簇拥中发表演讲。但是对于并不太关心政治的普通民众来说,时间一久,只记得曼德拉曾在南非引起很大的纪念集会。
于是在曼德拉当选总统,再次出现在电视上时,一些人会在记忆中,误以为他当年出狱的纪念活动,黑人都举着他的照片,是南非人搞的葬礼,认为他早已去世。
薛定谔的猫-平行世界作祟。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集体记忆错误的现象,更加证明平行世界是存在的,“薛定谔的猫”就是例证。
量子力学之父薛定谔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猫放在装有放射性物质的封闭盒子里,这只猫有一半概率会被放射性物质杀死,同时有一半概率因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使得猫活了下来。于是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猫只有两种结果。它们存在于各自独立、平行的宇宙之中。
那些认为曼德拉死去的人,极可能进入了平行世界,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发生的事情。当两个世界发生交叉时,就是曼德拉真正死亡的时间。
不过用平行世界作祟的观点,来解释“曼德拉效应”,并不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倒是潜意识作怪的说法,更加令人信服。比如你或许在一个地方看过相近的场景,或是相近的话语,这样当你再遇到相近的场景或活动时,过去的记忆就会浮现出来,才让你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匈牙利神经学家乔治-布扎克在2006年出版的《大脑的节奏》一书中指出:“如果将大脑皮层想像为一个巨型图书馆,那么海马体就是其中的图书管理员。”正如胡乱堆放在长长书架上的一些书,白天在海边沙滩游玩的细节记忆会杂乱地散落在大脑皮层,海马体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游玩细节关联起来,索引归档,以便游玩的记忆细节能像编好索引的书一样,在需要时随时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