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先生是习练形意拳出身的,形意拳的束展中的束,其本质就是身体的压缩堆积和腰腹折叠的旋转的,束就是蓄力,就是在一条腿上形成压缩旋转,将周身整体像拧螺丝一样拧入地下,以获得上下贯通之力。就是说,形意拳天生就是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蓄发能量的。
孙禄堂先生后来又向董海川先生学习了八卦掌,深得八卦掌圆研之道,就是旋转之道。最后才跟郝为真先生习练太极拳。
在太极拳方面,我们都知道,其他各派太极拳均由陈氏太极拳源出,而陈氏太极拳是双重拳,人体在两条腿上是不可能生成周身整体的旋转的,只能形成半个旋转,即腰胯以上部位能够旋转,而腰胯以下部位因为是双重,就不能旋转。再,形意拳讲究外三合,外三合要求手足齐动,即外三合只能是单重,而陈氏太极拳的双重甚至都达不到外三合的基本程度--------就是说,相对于形意拳在一条腿上生成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来说,陈氏太极拳是退化了。
郝为真先生是武禹襄先生的弟子。武禹襄先生在假借王宗岳先生之名写的拳论中有这么一段话“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我们知道,太极拳为天下所知,是从杨露禅先生开始的,所以在王宗岳先生的时代,是不可能出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的,所以武禹襄先生是与杨露禅、吴鉴泉先生一样,看到了双重的弊病而将太极拳改为单重的。武禹襄先生拳论中的“往复需有折叠”这句话中,折叠就是压缩旋转组成的。将双重改为单重,就自然而然地形成(或者说借鉴)了形意拳的束展,就是压缩旋转。
但是武禹襄先生性格恬淡,纯粹是出于对太极拳的热爱来习练太极拳的,不是为了技击,所以他不主动宣扬双重、单重之别。孙禄堂先生的性格显然与武禹襄先生不同,他自己出门闯天下,成名立派,创立孙氏太极拳,是必须要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理论的。尤其是他习练过形意拳和八卦掌,对于旋转是深有体会的,并且我们完全可以肯定,郝为真先生向孙禄堂先生传授的太极拳是有压缩旋转的---------但是当时没有人敢于公开指责陈式太极拳的双重是错误的。
孙禄堂先生是及其有智慧的,在不公开挑明陈氏太极拳双重之病的情况下,孙禄堂先生公开将八卦掌的圆研之意引入太极拳,改陈氏太极拳的上半身的“半个旋转”为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而压缩旋转里面既有形意拳的束展,也有八卦掌的旋转,此为孙氏太极拳融合形意拳与八卦掌之故也!
从陈氏太极拳的大开大合,到杨露禅先生的收身中定,再到武禹襄先生的往复折叠,最后到孙禄堂先生的圆研,这才逐步确立了现在意义上最先进的太极拳理念。单重形成的在一条腿上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才能够把身体习练成为一个能量导体,才能周身贯通,才能对拉拔长,才能引进落空、借力打力。
但是陈氏太极拳的双重也不是一无是处,双重的松沉能够生成很大的能量,所以陈氏太极拳能够依靠其巨大的技击能量达到应者立仆的效果。陈氏太极拳的不足之处在于周身不能通透地成为能量导体,上半身的压缩旋转到腰胯就停止了,腿上就没有压缩旋转了,所以只有半个贯通,由此导致了陈氏太极拳无法引进落空借力打力。所以,陈氏太极拳是一个过渡性拳种,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太极拳。
对于引进落空借力打力来说,其本质是武禹襄先生拳论中的“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即用自身压缩旋转的能量吞入对手打来的能量,将对手能量引进到自身体内,为我所用。而陈氏太极拳所说的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只是顺势而为的外形动作,与武禹襄先生所说的能量转换的引进落空借力打力是有本质不同的。
(原文)太极拳打手用法
先贤云:固灵根而静心,谓之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谓之武艺,是此意也。以操手练用工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式,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动静变化,诚实虚伪,机关未动,而我可予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妙用为何?即打手之著法,掤捋挤按,採例肘靠八法也。总以朋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朋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与不离不即中讨消息,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势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以后采捌肘靠四法,以及千万手法,皆由掤捋挤按,四法中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机善变,非笔墨所能尽,此不过略言大概耳。
古人云行远自迩。所以先将四手浅近之打法,作个起点入门。亦不过使学者,先得其打手之门径。若欲深求法中之奥妙,仍宜访求明师,用手引领,得其当然之路。(深通此技者盖不乏人矣)终朝每日常常打手,不数月,可以得其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要道。得其要道,可以与形意拳、八卦掌、并行不悖,合三家并用,能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矣。学者须细参悟之。
(介绍)先贤云:固灵根而静心,谓之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谓之武艺。此段说内家拳的能量传簇与健身、修道的经络运行是不一样的,修道是静心固元气,拳术是动心养元气。即修道只求元气运行,而单独的元气对于技击来说是不够用的,所以要心动以抽合元气与压缩旋转生成的后天之气之气合一为真气,真气的能量才能够用于技击。
“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即放弃肌肉紧张发力,而用以心行气发力。此为易筋。
朋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正手。不丢不顶,即不过不及,则需意为先。不离不即,即沾连粘随。
引进落空,引进是什么意思?显然不是将外力拨开,拨开外力是小孩子的功夫,所以引进是让对手劲力进到我身来。而不将外力拨开,如何引进?以柔引进那不就是把对手劲力放进来了吗?对手劲力进来了怎么办?答案还是吞吐,并且没有第二个答案,唯一的答案只能是吞吐。既然敢于把对手劲力放进身来,则除了吞吐,无其他方法可以解决!
但是从孙禄堂先生的拳论看来,引进落空并无吞吐之意,甚至还说:不数月,可以得其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要道。--------可是武禹襄先生的太极拳论中已经明确说明了: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得其要道,可以与形意拳、八卦掌、并行不悖,合三家并用,能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矣。孙禄堂先生尽得内家功夫之妙,并且有虚怀若谷之心,故能抛弃门派拳术之外别,而求三拳之内同,不愧为一代宗师。
(原文)打手步法
打手之步法有四:有静步,即站步也。有动步,即活步也。有合步,即对步也,即甲乙皆左皆右均是也。有顺步,甲右乙左,甲左乙右皆是也。初学打手,先以静步为根,以后手法练习熟,再打动步为宜。合步、顺步、静动皆可用,勿拘。若打熟之后,动静合顺之步,随时所变,并起点之手法,左右随便所出,左右之式,亦随便所换,均无可无不可矣。古人云:头头是道,面面皆真,此之谓也。
(介绍)此段文字易懂,我也没有什么更深的理解。
(原文)太极拳一则
郝为桢先生云: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拳经云:“神气四肢,总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散乱,必至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即此意也。又云:知己功夫,在练十三式:或欲知人,须有伴侣。二人每日打四手(即捧履挤按也),工久即可知人之虚实、轻重,随时而能用矣。倘若无人与自己打手,与一不动之物,当为人,用两手,或身体,与此物相较,视定物之中心,或粘或走或靠,手足总要相合,或如粘住他的意思,或如似挨未挨他的意思,身子内外总要虚空灵活,工久身体亦可以能灵活矣。或是自己与一个能活动之物,物之动去,我可以随着物之来去,以两手接随之,身体曲伸往来,上下相随,内外一气,如同与人相较一般。仍是求不即不离,不丢不顶之意也。如此,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功久引进落空之法,亦可以随心所欲而用之也。此是自己用工,无有伴侣之法则也。郝为真先生与陈秀峰先生所练之架子不同,而应用之法术,同者极多,所不同者,各有心得之处或不一也。
(介绍)郝为真先生说的三层意思,说的不是习练方法,而是自我感受,自身对于能量传簇在不同阶段的感受。太极拳习练到一定程度,让身体细致入微地感受能量传簇就成为一个主要的习练方法,这种对于身体的感觉,其实就是在脱胎换骨,在改变肌肉的功能,让肌肉能够在松沉状态下------并且是不再需要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状态下--------做功,这个状态就是真气鼓荡。所以郝为真先生所说的三层意思,是在习练太极拳的高层次开始出现的。
初层意思,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这个阶段相当于炼神还虚的阶段,即精气神的能量已经生成,能量周身传簇,因而生成了对拉拔长,涨筋腾膜。能量在体内的对拉拔长就是水之阻力的感觉。此时身体内好像充满浆糊一般,黏黏糊糊、肉肉头头,蓄发合一,身体一侧的发力都是另一侧的蓄力来完成的,即用三心归聚的回缩能量发力,力量似发不发,胳膊似走不走-------以我的经验来说,我甚至可以花半个小时的时间盯着(就是反观内照)胳膊来感觉这个若有若无、若进若退、若发若收、若存若无、若平若涌、若隐若现、若粘若空、若实若虚、若起若落的的能量,就是想知道它到底是怎么传簇的,它到底想干什么--------这就是在看着(看护)劲力,看着劲力到底是怎么走的,这是一个习练太极拳的乐趣!---------其实这就已经到了郝为真先生说的第二层、第三层意思了,这种看着能量传簇的心思就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生怕这个感觉和状态突然就没有了、消失了!
到了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阶段,则身体感觉更加灵敏,对拉拔长这个“紧”的阻力也消失了,周身一松沉就真气鼓荡,充满全身,内里能量的一根筋已经消失了,周身没有任何阻力了,这时就要感觉(看着)能量在周身皮毛之下传簇、鼓荡,就会发现能量自己会运行传簇。此时更加有趣,打拳时身体一旦进入一种能量自动传簇运行的状态,就可以突然停在一个动作上站一个小时,似乎是站着睡着了,可内里的内外五行正在全神贯注地看着劲力,感觉着能量在五脏六腑之间、在骨骼之中、在皮毛之下任意游走传簇,身体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能量自己的传簇运行而动作,似乎又是在打拳,但又不像是在打拳--------用别人的话说:你就像是着了魔障一样,闭着眼睛,身体乱抖--------但我自己是全然不知道的,我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维持着这种能量自己传簇运行的状态,生怕它突然消失!我看着能量传簇的,就是神意,生怕神意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
其实,这就是你的身体正在用“看着”的方法自我改造,正在改变肌肉等所有的身体器官的运转方式,让它们合为一体。
郝为真先生说的这三层意思,也许会分阶段体会到,也许会在一次打拳中就都体会到。对于我来说,能量在体内自己运行传簇是一个不容易找到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刚刚达到这种状态的人,所以一旦身体出现这种状态,就会想方设法来维护、维持这种状态。这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真气鼓荡状态,如果再继续习练下去,身体就会控制这种状态,就会把这种状态习练到随心所欲的程度,那就是:神行一片!
其实,到了这个程度,才应该去站桩。换句话说,这第三层意思,才是站桩的程度。现在大家理解了什么是站桩没有!站桩就是已经完全抛弃了外形动作,而是让身体自己去驱动、感受能量传簇、真气鼓荡!
所以,三大内家拳中,唯有太极拳的习练方法能够让身体彻底地、细致入微地感受能量传簇、涨筋腾膜、真气鼓荡,这就是太极拳高于其他内家拳之处。
太极拳习练不到高层次,是根本无法感受到这些的,甚至让你放开胆子胡乱猜都猜不到郝为真先生说的这三层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