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教育是一种给儿童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儿童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
01
让孩子自由地谈论
对艺术品的初步印象,是儿童进入美术欣赏的第一步,这一步应把儿童的体验感放在优先位置,由此出发再来讨论其他问题。
鉴赏活动中教师出示作品,儿童就情不自禁地瞪大双眼,或者晃动着身体,有的大声叫着“真漂亮!”显然,他们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图案所吸引住了。
这是最原始最真实的直觉体验,它伴随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儿童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
如果选择制止、阻拦甚至训斥儿童的随意和不守规矩的态度,就会挫伤儿童的积极性,妨碍儿童良好的情绪体验和审美心境的形成。
儿童在欣赏艺术品的瞬间,他们把所看到的、感觉到的和体验到的东西往往都汇集在了一起,表现出特定表情、姿态、动作和声音,他们的思维奇迹般地活动起来。
对此应支持、鼓励和激发儿童的表现欲,还可以和儿童一起作出真实的反应,拉近与儿童的距离。
02
要素识别及其形式关系分析
儿童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的认识,更重要的还要逐渐养成能够透过画面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潜伏在具象中的抽象形式和意味的习惯和能力。
这一步可以用“你看到了什么”的提问为线索,引导儿童发现作品的点、线、形、色等要素。
要放手让儿童认真观察,自由讨论,一开始儿童可能会主要仿照于从作品描绘的具体事物,或这些点、线、形、色所构成的东西“像什么”的角度来观察和感知。
他们看到了“线条”、“色块”等各种形状。这是一些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是艺术的魅力的本体所在,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儿童把握的。
在识别了线、形、色等要素之后,有时甚至在识别这些要素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这些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这些要素所表现的情感和蕴含的意味,自然便会成为儿童感受和谈论的主要内容。
03
从整体讨论作品给人的感觉
对美术作品整体的感受,建立在儿童对作品的各种要素及其美学意味的深切感受和体会之上,它与第一印象相比,应该是更深刻的。
可以通过让儿童给作品命名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命名的方式来进行。
因为儿童对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对作品的总的感觉,而考虑取名字的理由则能帮助他们整理和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这些感受和思考过程。这既是有直觉的、感受的东西,也夹杂了理性的、逻辑的东西。
04
自己动手进行创作
儿童对美术欣赏中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认识还可以经由艺术创作来获得。这是在儿童对欣赏大作进行心理回忆,并进行讨论、构思的前提下进行。
儿童创作时应尽可能提供多种媒介和材料供儿童自由选择,使儿童能够自由地运用媒介和材料进行创作。
事实证明,这种鼓励儿童会把欣赏的经验结合起来,或学习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或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描绘作品所表现、传达的情感等操作方式非常有助于幼儿对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
05
作品评议
创作之后的评议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另外一种欣赏活动。
传统的评价多是由教师对儿童的作品进行点评,评论画得是否干净好看,是否应该改正等。这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并不利于儿童在活动中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评议应以儿童的自我介绍及儿童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
如儿童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作品放在投影仪上进行展示,并互相谈论和评议;整个创作活动结束后可以请小朋友们自由走动,欣赏别人的作品,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介绍给大家。
这样便于儿童把过去对名作的欣赏经验迁移到对同伴们和自己作品的欣赏中来,也使儿童有一种自豪的体验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