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我继续啃读成尚荣的《年轻的品格:教师的精神气象》。记得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一气呵成粗略地浏览了一遍。当开启慢节奏的假期再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里面有很多章节值得我细细品味——《不让目的颤抖》跃然入目。
“目的性颤抖“是心理学的概念,指目的让人的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甚至震荡,进而引发动作变形,目的也会发生扭曲。在咱们的教师队伍中,过于功利性的教育教学行为屡见不鲜,这些行为与当下新时代高质量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一天,我刚回到办公室,负责考核班级常规的老师告诉我:“X年级X班的学生又拿着‘美化大师’让我给他们班级加分。”一听这话,我就知道这位老师话里的意思了。
学校在班级管理中设置了每周“五星中队”的评价,要求一周内班级常规考核要得满分才能获得“五星中队”。该班的班主任有一个常规性的操作,就是一旦自己班级因为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常规表现中被扣分了,比如因放学没戴红领巾扣分、大课间因不文明休息扣分、眼操因没认真做扣分等,此班主任就会马上发动学生想方设法去挣加分币,必须把扣了分找回来不可。学校从育人的角度,为了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学校的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已经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设置了“美化大师”加分币这一评价管理措施。对接学校的育人初衷,咱们该如何看待这位班主任老师在班级出现扣分的情况下,发动孩子们去挣加分币这样的育人方式呢?
显然,当班级被扣分,用加分的形式去弥补,这一行为是正确的。但是,是不是把扣了的分找回来,就一定帮助孩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吗?据了解,该班班主任这样的做法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很显然,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功利性育人理念,求得结果速成的一种教育心理和行为模式。面对学生行为扣掉班分这一现象,站在班主任治班育人的角度,该如何平衡好“育人”与“功利”不相冲突呢?
首先,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班主任要能敏锐的观察判断,班级常规被扣分,是极个别孩子的不经意行为导致的,还是班级里面普遍孩子的现象。如果是个别孩子的偶然现象,可以单独与孩子沟通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是班级普遍现象,就得通过开展微班会课、与学科老师协同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要处理好“管”与“评”的关系。目前很多班主任用了大把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矛盾纠纷,又累又烦。这部分老师大多是年轻一点的班主任,除了缺乏班级管理经验外,最核心的是没有构建体系化的班级评价。因此,在班级出现了违规扣分的现象,就忙于用弥补的方式去遮盖,忽略了育人的契机。
最后,要处理好“班”与“科”的关系。很多学科老师习惯于单向从学生的行为对班主任的管理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学科老师自己也是班级管理者的一员。因此,班科携手,双向互助,了解班情、学情、家庭情况,还得要参与班级评价的制定。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李吉林老师的这句话:“我是一个竞走运动员,又是一个跳高运动员。”咱们当班主任的,在班级管理中,既要有竞走运动员的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也要具备跳高运动员的自我突破、不断超越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行为中,要去掉功利之心,防止目的性颤抖,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真实的问题中真实成长!(128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