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美诉:走近幼儿心中的美
【作者】黄蓉蓉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收获】
1、“美,指的是能让感官或心灵感到愉悦的事物。”
2、为了更细致地从审美角度解读作品,我们从人物表现、色彩表现、绘画类别、构图、画面布局、装饰表现、语言表达等七个项目中,梳理了21个一级观测点、42个二级观测点,在发展层次上按照由浅入深的程度进行了描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幼儿作品各项观测点的观察,同时结合其年龄特点,解读作品中的美。
3、夸张、变形是孩子们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倒不是说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了运用这种手法,而是对于他们来说,夸张变形的表达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从试着开始涂鸦的那一刻起,夸张变形就常常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这与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探索世界的方式有关。因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够丰富,与外界的沟通更多地依赖于美术作品的表达,因此他们总是“我手画我心”,强烈的情感体验需要通过双手来真实表达,所以在表达方式上会非常直观地强调当时的情绪爆发点,以便让人能够一眼就看到。
4、信息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表达手段的日益丰富,美术不再是他们与世界交流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而逐渐被语言以及信息化工具所取代。另外,教养者不当的教育方式将加速流失的速度,比如过分强调和传授作画技巧而使孩子迷失了本真的天性,沦为方法论的操作者。所以我们要懂得珍视、欣赏幼儿作品中天然纯真的夸张、变形之美。
5、“幼儿通过两种方式选择色彩,一是模仿大自然,一是无意识运用,后者最能体现思想和个性”。
6、忠实于自己想象创造的用色表达:基于原有认知经验,幼儿喜欢天马行空地对关注的事物展开联想,他们每个人所能想象到的东西,肯定是与原型有着很大区别,但是其中又蕴含着原型的某些元素,最终都能让欣赏者因为找得到线索而产生情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