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到底有什么意义?
“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到别人待腻的地方”
这个观点强词夺理
旅行的意义最不济也该是
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致,认识了从未有过交集的人
就 像 音 乐 愉 悦 了 耳 朵
终 究 在 于 感 受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
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
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总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
总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
总有一些在写字楼里却永远遇不见的人
因为这篇文案,朋友毅然辞职去了云南,我为他的决定惊讶之余也默默点赞,毕竟大多数人只是热血一瞬间。
云南,好像是一个百愈之地:度蜜月胜地、求艳遇首选之地、文艺青年逗留地、释放压力求解放地。疲了倦了去云南,真与困了累了喝红牛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多城市与景点都被打上了固有的标签,因此不同的需求阶段会想到不同的地方看看。即使看完仍然要回到那座车水马龙的城市,依然要面对朝九晚五(也许朝九晚九)的工作,但你亲自走过的这段旅程,以及旅程中的所闻所想,却是你不踏出去将永远体会不到的难忘经历。
曾经在后台也有人问过我:旅行到底有什么用?看着那些背包客游走四方,看着旅行的人们身疲力竭的走了一圈后回到原点,生活该怎样仍然怎样,该累还是累,该面对的也还要面对。
这话没错。但是旅行不等同于逃避,也不是救世主般的存在,不会因为走上一遭就解决所有的问题。毕竟这世上的苦难没有捷径,只有找到办法撑下去、熬过去。它更多改变的是人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增加人的阅历,它可以让人有故事可回首,有多种可能待实现。
旅行被世人划分很多种:穷游富游、四处神游、旅友搭伴游、一个人游、临时起意冲动游......
每一种游都出于一个最初的目的,都是一种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你走在不熟悉的城市里,看着陌生的、一样匆匆忙于生计的人们,街上一样陈列着各种特色小店,路上一样跑着大车小车,树木依旧能叫出名字,就连雨后清新的味道都没有变。
可是,我们依旧能在不一样的地方找到独特的新鲜,仍然会像初入世事的青年体嗅下一秒的变迁。你不会像往常一样放松警惕,摸索着千篇一律的回家路,你会用尽眼耳去听闻周遭的一切,哪怕只是大妈唠的家常,以及这个城市的人情冷暖。
有时旅行寻找的只是一份未知和相对的安定,激发自己的另一种角色,看看自己能不能接近和融入另一片人世。鸡汤文上会说:真正的旅行,不在于走过了多少地方,而在于成就了多少次全新的自己。其实不然,如果没有走过足够多的路,很难真正成就全新的自己,旅行也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无法设计和预测每次的收获,just do it 就好。
我总想在<思维净土>里呈现更多的美好与善面,所以真是不想说上周的“逃离北上广”营销事件的经济学原理有多露骨,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终究作为局外人,看个不痛不痒的热闹,不乏有好事儿的人再剖析个深浅利害,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至于那30个“事件营销”中的自然人,我相信任务结束后他们的收获会千姿百态,当然,镜头中的片汤儿话暂且不论。
很喜欢电影《天堂电影院》里的一句台词:人生跟电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就像看书一样,是提升自己最廉价、最有效的方式,旅行是在用行动和见识充盈自己,不让自己变的狭隘,同样一条路,每走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同一部电影,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更何况是形形色色、日新月异的生存之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