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可以说是大语文时代,很多家长都希望能够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多读书、写日记等都可以,窦神的语文课就特别火。其实,有一个特别简单、很容易操作的方法,那就是:大声朗读。
什么是大声朗读?
大声朗读,指的是让孩子大声把文章读出来,声音洪亮有自信,其实就是有感情的朗诵,不是小声念叨。
大声朗读的好处有哪些呢?
很多孩子读书很多但是没有效果,往往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认真去看,有时候甚至“眼在看书心在外”,大声朗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手、口、脑并用,就不容易分心了。
当然,大声朗读的好处远远不止于这些,除了对孩子学习的帮助,大声朗读还能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性格、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促进右脑开发、提升记忆力、提高写作能力……这些好处不仅对孩子眼下的学习有帮助,还会让孩子终身有所受益。
培养孩子大声朗读有哪些妙招?
1.鼓励孩子自己选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除了课文和必读书之外,鼓励孩子自己挑选书籍,这样孩子不会特别抵触大声朗读,反而是一种主动的带有兴趣的参与感。
一开始朗读,孩子独自挑选书籍时,家长也需要帮助孩子去粗求精,找到适合孩子年龄和心智的好文章。
2.理解后再朗读
《五柳先生传》里提到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还多人只知道前面半句说读书要不求甚解,就感觉读书不需要很清楚意思,但其实关键在后半句,一旦领会书中意思,高兴得连饭都忘了吃。
大声朗读不是为了死读书而读书,囫囵吞枣反而会适得其反。朗读之前,家长也要更多地参与进来,帮孩子一起做好功课。
比如文章中的生字注音,掌握多音字、多义字;比如提前了解作者背景、作品背景;比如孩子不能感知文章的某些句子意思,不会断句,家长就需要帮助孩子标出如何断句,带领孩子理解句意,这样才能更好朗读。
3.固定时间,固定时长培养习惯
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选一个父母孩子都方便的固定时间,每天到点便雷打不动的开始大声朗读,这样可以有一种很强的仪式感,让孩子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要特别用心的态度才行。
4.读后要有思考
在孩子读完书之后,可以先喝一杯温水润润嗓子,然后就可以跟孩子探讨一下,读完这一段或是这一篇文章的感受,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理解,鼓励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也是培养孩子的思辨力。
最近鱼乐陪孩子一起读《中华古诗文读本》,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小红书”,孩子很喜欢,从古诗,到论语、孟子、道德经之类的古文都有,难度逐级递增,有拼音有注释,都是名篇,如果只选定一套搞古文,我觉得这套非常合适。准备用小学六年反复朗读这套书。
(感谢阅读,记得关注、点赞、转发三连)
鱼乐说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