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转载过来的文章,我在007的的同班战友前天交作业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把自己变成一个给自己打工的人》写的不错,真心为战友感到高兴,看完她的文章后我在简书闲逛,又看到一篇同样题目的文章,而这篇正好也是一位007战友的作品,只是我还不认识这位战友,我关注了他的简书,希望有机会和他产生链接。而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是中心突出,贴近生活,我想分享给身边的伙伴。原文如下:
周三领导找我:明天发工资了,跟你说下调薪的事。给你调了xx,比例是xx。你满意吗?
我笑着摇摇头:不满意啊。
领导:公司整体的比例是xx。按照公司整体比例你应该是调xx,只有现在的一半。
我:可是之前不是说给我调了职级吗?职级调整的比例也是跟一般调薪比例一样吗?
领导:职级这块现在集团在做统一调整,所以那个没有确定也没有体现。你不要心里不平衡,那个xx工资也没你高。
我:可她是经理层级有相应的一些补贴。不过没关系啦,我现在没有不平衡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对话,是因为我之前找领导去聊过调薪的事。因为我现在所做的工作、承担的责任都比进公司那会多多了,汇报对象也从经理变成了总监。那个时候聊的时候,领导说公司还没有启动调薪政策,她会为我争取,但她不能保证能够达到我的预期。
坦白说,之前去找领导聊的时候,我确实是因为出现了严重的心理不平衡。聊完之后虽然没有得到确定的答案,但我似乎也平衡了,释怀了。因为我知道对于调薪这件事,我自己的可控能力太低了,所以我也就不再去多想。我所抱持的态度是,我的领导还比较客观公正,无论她到时候给我调多少,我都接受。如果没调到我的预期,那只能说明我的能力还没达到,我还不值那个价,说明我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样想之后,整个人也轻松不少。
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中关于“如何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的分享,提到过,在薪水上,逻辑上正确的选择是:不应该关注“价格”,因为它只是“估值”;而应该关注“价值”,而且必须是“不断增值的价值”。也就是说:你最好,事实上也必须,关注且只关注自己的持续成长。而且你不断成长的结果,就是你终将必然被低估。因为在市场上,几乎所有的顶尖人才都被低估了。如果真的感觉到了被低估,我们可以当做对自己能力和成长的肯定。
为了更进一步让自己想得更透彻,不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结,我们最好内化一个观念:工作是为自己能够成长,能够增值。现在的工作,只不过是在“给自己打工”的同时,“给老板打工”而已。所以在做每件事的时候,判断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与高低,可以有两个标准:
是否对得起拿到手的薪水?
是否对得起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给自己打工”和“为自己做事”的人,自然对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要求更高一些。这就涉及到工作态度的问题。
据说俞敏洪在洪泰基金的内部培训上分享了一些职场心得:一个人在公司要做好两件事,一个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另一个是跟周围人的关系融洽到极致。关于第一点,工作到极致很容易明白,但如何做到是很难的一件事。大部分人做工作只是做到直属领导满意为止,勉强过关,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去做。真要做到极致,要不断去钻研才会出现 新机遇,它不是说别人教给你什么东西你就怎么做,而是你必须自己想办法做,超越你本人的状态。
关于这点,我的领导在这次长谈中也跟我分享了她的看法。最近我下班都走得比较早,而领导基本上每天都一个人在加班。所以她问我:你每天看我在加班,自己走得那么早不内疚吗?我当然不是在责怪你不加班。我是觉得部门目前很多工作其实都存在问题,是需要去优化的。白天可能忙于应付,下班之后才会有时间静下来去想。
其实无论是李笑来老师、俞敏洪还是我的领导,对工作所持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多思考,不要不求甚解,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去做到极致。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快速成长,才会自然增值,而不是靠自己去计算,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