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涉及某个人做人的失败而内疚则指向做事的失败,感到羞耻的人认为自己基本上在做人某些方面出了问题感到内疚的人觉得自己做错了,某件事必须纠正,当然某个人也可能同时兼有这两种情感。感到羞耻的人,通常受到自身缺点的困扰而深感内疚的人,则注意到他们的违规有羞耻感的人常常认为自己不够好,因为他们没有达到人生的目标,他觉得自己不如他人那么聪明,那么有魅力、那么完美。
羞耻与内疚的差别在于深感羞耻的人害怕被抛弃,原因是他觉得自己有太多缺点,不会受到别人的爱或珍视,有的人非常不喜欢或不尊重她自己,通常以为,别人只要意识到它不够完美,便会头也不回地离开他;而心生内疚的人担心受惩罚,原因是因为他做了错事必须付出代价,他害怕的惩罚,有轻有重,轻则打手心,重则蹲监狱。
羞耻感比内疚感更加难以治愈,因为它涉及人而非特定的行为感到羞耻的人,要改变他的自我概念,以便获得新的自我概念和自豪感,这通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时甚至是痛苦的过程,包括深刻审视我们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基本假定。
令人羞耻的经历是怎样的?普通的见识性的羞耻感与过度的破坏性的羞耻感有着怎样的区别?
令人羞耻的经历,有一些共同特点,确定的和强烈的生理反应,不舒服的想法,麻烦的行为以及精神上的折磨。
当羞耻感袭来时。我们觉开始觉得自己越来越小,我们似乎感到身边的人变得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小,行为越来越危险,仿佛我们在缩小,也许我们两只胳膊紧挨着身体,两条腿紧紧并拢本能压缩自己身体所占据的空间,我们试图让自己感到渺小,以此来保护自己。他们觉得自己像个小孩。静脉陷入修饰感的人努力使自己变小,但他们仍然感到自己对他人完全开放,容易受他人攻击,并且暴露在他人面前,这不只是一种想法,也是一种极度不舒服的生理反应。感到羞耻的人很想完全变成完全的隐形人,让别人看不到,但事实相反,他感到自己完全暴露在他人的审视之下。
有修饰感的人通常告诉自己一些想法,我有缺点,我很脏,我不胜任,我没人要,我活该被抛弃,我软弱渺小,无能我坏我可怜,我一文不值,我活该被人批评,我觉得丢脸。
陷入羞耻的人响应可能包括麻痹精力衰退,逃避现实,回避完美主义,苛责他人以及暴怒。陷入修饰感的人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比身边所有的人都更没有价值,什么都不是,与这种一无是处的感觉相伴随的是一种空虚的感觉,深感羞耻的人通常觉得内心被掏空了,他似乎什么都不是。在修神面前他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有时候陷入修士阁的人似乎看起来极其傲慢,他们的表现好比过度膨胀的气球,浑身上下都充满着骄傲的气息,仿佛漂浮在地球上。
感到羞耻的人认为如果他从来没有犯过错误的话,便是没有什么可感到羞耻的,于是他变成了完美主义者,但他陷入了做人的陷阱中,人总会犯错误的,但对他来讲只要犯了错误便在宣扬他的耻辱,他无法承受做人的压力,他无法承受自己任何方面的不足。
羞耻是一种普遍的情绪。就是在萌发于婴儿时期,在家庭生活中积累。
羞耻感最早的来源是什么?有研究表明,羞耻感是从两岁前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中产生的,具体的说,当孩子在设法追求独立性和吸引父母积极关注这两方面,遇到困难时可能倍感失败,从而产生羞耻感。
在以羞耻为中心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后来的人生中可能被那些在家庭中羞辱的操纵家人的人吸引。一旦他们发现自己和别人建立了羞辱的个人关系,也可能变成以羞辱为中心的人。起初这些人可能只是觉得只有在某个特定的人面前他们才会感到羞耻,但一旦人们开始对自己感到羞耻,他们便失去了尊重他人的能力。到最后几乎每一种重要的个人关系都是以修饰为中心建立。当个人关系中某个人运用羞辱他人的方式来增强或保持控制时,通常会产生羞耻感。男人越羞辱自己的妻子,就越能从这种关系中获得权利。这样的羞辱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无益的。当人们经常遭到别人羞辱时,被修者会感觉越来越弱小,单相的羞辱关系使得其中一个人控制着另一个人。家庭中最有权力的人,羞辱第二有权力的人,第二有权力的人接着有羞辱权力不如自己的人,一是父亲羞辱母亲,母亲羞辱家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