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新校区接近1000平米,这在不知名的小县城属于胆大妄为的行为。
年后初八开工装修,各种设计策划,忙到时间严重不够用。
每天睡醒一想,昨天日记没写,这已经不是第一次。
今天赶早吧。
2015年年末的时候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一个老师,每天早上带着一帮人解读经典。
当经典遇上互联网,那是这个老师的第一次。老师解读的是《大学》。
21天,每天早晨6点开始,每天半小时,时间很短,却收获很大,经典的神圣感逐渐剥离,但经典并没有失去他的尊贵,当繁华落尽,真容得见,原本云里雾里的经典反倒更伟大。
这一晃眼,第四个年头了,微信群里,每天早晨五点多,那位老师便会第一个在群里签到接龙,当我们在梦里的时候,她每天都在陪着经典迎接朝阳。
就这样,一件事一坚持就是四年,《大学》《论语》《孟子》《礼记》《金刚经》《六祖坛经》《诗经》《道德经》《庄子》等等等等,不知道回环往复的解读了第几次?
伟大的事业经不住简单的坚持和复利,而这位老师最擅长的就是坚持和复利。
她在每天上下班的大巴车上,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论语》的诵读,最终感悟到解读经典的一种逻辑,三句话——
一以贯之,
两两相对,
三者相参!
一件事情,把他当成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事情去坚持,偶尔一回头,已是三岁秋。普通人能有成就莫过于此。
我要深刻的检讨我自己。
看得见老师的努力,却没跟上老师的步伐。
其实心里有一种优越感,觉得已经跟着曾公仕强学习群经之首的《易经》,其他的经典便可有可无了。有时间读一读也可以。
其实不然。
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不正是那些伟人们不断增益的结果吗?
孔夫子把“温良敦俭让”烙印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孟子把“善养吾浩然之气”埋在中国人气海,老子把“无为之为”塑造成中国人得以几千年延续不断的文化利器,屈原让中国人以“美人”为自我成长的参照,如此等等,每一部经典都是对中华文化精雕细琢的结果,他们共同组合成伟大绚丽的中华文化。
难怪《人民日报》要批判有些人“不懂装懂”,其实似懂非懂,说起来都懂,认真起来啥都不懂。
是不懂简单的复利究竟有多厉害。
加油吧,黎明即起,复利自己,成就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