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可人们对抄袭的态度却是深恶痛绝,一旦某位作者被坐实了抄袭,那等待他的将是身败名裂的下场。
因主演《心术》、《兰陵王》、《白鹿原》等电视剧,而被人们所熟悉的艺人翟天临,2019年被网友扒出其博士、硕士论文抄袭,其中博士论文重合度高达40.4%。
这一事件被曝出后,翟天临不仅被列为学术不端的典型案例,还被取消了博士后的入学资格。从此他的学霸人设崩塌,本人也从演艺圈销声匿迹。
正值事业巅峰的翟天临,因为抄袭事件,一下子跌入深深的谷底,不仅被人们谩骂,就连事业也无法继续下去,可见人们对抄袭真的是零容忍。
其实,抄袭并不是现代才有的事情。历史上很多大文豪在创作时,也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别人的作品。那么,其他文豪是如何看待抄袭的呢?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伟大作家们的创作历险记》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国外那些大文豪是如何借用他人作品、生活经历的故事:到底什么样的创作才能称做创意之举?原创指的是什么?创意从何而来?从这本书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
该书的作者理查德·科恩曾是英国著名出版社的发行总监,他编辑的作品多次荣获普利策奖、布克奖、科斯塔奖,他本人还曾在金斯顿大学教授创意写作,作品有《追逐太阳》、《用剑说话》等。
这本书除了介绍抄袭这一部分外,还讲述了文章开头的三种写法,用怎样的视角叙述情节,以及如何审阅和修改等内容。可以说,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这本书对写作的大部分步骤都做了详细介绍。并且书中还穿插许多名人的创作故事,让我们在轻松幽默中学到写作知识。
每一个从事创作的人都想让自己的文字熠熠生辉,但创作本身就是要把零碎的思想变成网状的文字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文字也或多或少借鉴了别人的作品。这本无可厚非,所以就连作家汤姆·莱勒也说:抄吧,抄吧,抄吧!但切记,始终将其称之为“研究”。
但如何抄,也是个技术活。抄得好,作品成为名著不是问题;抄不好,就可能像翟天临一样身败名裂。作者理查德·科恩认为,抄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复制粘贴别人的文字。
复制粘贴是互联网新创的词语,其实说起来就是照搬别人的内容。
劳伦斯·斯特恩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项狄传》深受人们喜爱。但后来人们发现这部著作几乎一字不动地复制了很多作家的作品,包括罗伯特·伯顿的《忧郁的解剖》,弗朗西斯·培根的《论死亡》,拉伯雷的《巨人传》等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劳伦斯·斯特恩相当于把这些作品当作素材来源,从中复制了一定内容,然后再融入自己的思想,创作出了《项狄传》。因此,虽说《项狄传》从别处原封不动地复制进来很多内容,但仍深受人们喜爱,并被誉为是意识流小说的先河。就连同一时期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和戏剧家,《世界公民》的作者奥利弗·格尔德斯密斯也认为,劳伦斯·斯特恩的拼凑工作选材极具艺术性,而且还进行了精心的安排,细致的打磨,给借用材料融入了新的形式,我们都愿意原谅原创性缺失的问题。
其实,不仅国外的名著有抄袭的,就连很多诗词名句也是借鉴的。
估计很多人都被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所展现的意境震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认为这首词完美地表达了夕阳西下的那种悲凉的气氛。但其实这首词是借鉴了隋炀帝杨广的《野望》: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暗销魂。
如果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就能发现二者的意境非常相似,都是通过乌鸦、流水、夕阳等意向,表达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在过去的时代,人们似乎认为,并不存在原创的表达、研究或想法,只要给文字注入新的意义,抄袭者也不会被追究。《项狄传》虽然饱受争议,但人们还是无法抵挡对这部作品的喜欢,它也成为了英国小说乃至世界小说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至于描写夕阳西下的诗词,大多数人也只知道《天净沙·秋思》,而不知道那位暴君隋炀帝也曾有文艺青年的一面。
第二层,利用、甚至偷窃别人的生活。
如果说复制粘贴是对文字的抄袭,那么对听到、看到人物故事进行改编,则是从创作的角度,对内容进行了深层次的加工,从而创作出一个个更为精彩的故事。
1872年前后,托尔斯泰打算写一本揭示上流社会有夫之妇的失足小说,并想把主人公写得可怜而又无罪,从而揭示上流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有一天,他听到一个名叫安娜·皮罗高娃的女性因为被抛弃选择了卧轨自杀,特意骑马去查看了现场的残骸。虽然安娜是邻居的情人,但托尔斯泰并没有见过。只是听说她被抛弃,也无法挽回逝去的感情,绝望之中选择了卧轨自杀这种惨烈的方式向世人宣誓自己追逐爱情的决心,这正好符合托尔斯泰打算创作的角色。于是他以安娜·皮罗高娃为原型,创造了安娜·卡列尼娜。这个角色塑造得非常成功,安娜也成为了敢于追求真正爱情与幸福的代表。
无独有偶,对身边人物的借用并不是只有托尔斯泰,荣获布克奖的小说《午夜之子》中有一个经典角色——爱酗酒的族长艾哈迈德,就是作者萨尔曼·拉什迪以自己的父亲为原型而创作的。
据说他父亲初读到描写艾哈迈德的地方,觉得与自己平时的言行一模一样,立马就知道儿子把自己写进了故事中,气得暴跳如雷,并勒令他立马删掉。但是萨尔曼·拉什迪并未照做,他认为如果那样做,则是违背了对小说运作方式的理解。
小说通过塑造有特色的人物来反映生活的意义和揭示真理。素材也肯定取材于生活,因此,与作者有关系的人们被作为首选也就不奇怪。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就是曹雪芹以自己家族的兴亡史为蓝本进行创作的。
小说家、剧作家罗杰·罗森布拉特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做法,他觉得,作家好比一头狼,在他们眼中,家人就像一群坐以待毙的鸭子。他们坐下摆姿势,等着别人画肖像,自己却浑然不觉。
但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约翰·厄普代克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作家的职责就是尽自己所能,按自己的理解记录生活,这种职责让作家凌驾于其他所有顾虑之上。
是啊,作家也是人,他们只不过是善于观察、思考,把自己所看、所思通过文字描述了出来。这些除了让当事人感到不愉快外,更多的是用丰富的内涵给其他人以警醒,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来说,这就足够了。
第三层,抄袭能接触到的一切东西。
这一层次的作家非常善于借鉴和挖掘,他们深挖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切素材,并为之配上精彩纷呈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使人们彻底忘记了原作者。比如,蒲松龄就是把自己听来的故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才写出那部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这类作家很多,但其中做得最好的是莎士比亚。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不仅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还是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世人提及他都会尊称一声“莎翁”,这在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莎士比亚一生作品极多,前后创作了37部作品,很多人对其中的台词都耳熟能详,比如,一匹马,一匹马,用我的王国换一匹马;世界就是个舞台,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而已,等等。
但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都是借用了其他作家的情节、人物、标题,再经过一番精心打磨,就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让人们认为他才是这个故事的原创者。因此,游记作家比尔·布莱森才带着一丝酸溜溜的语气说:莎士比亚讲故事很棒,前提是有人先讲过同样的故事。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感动了无数人,但这个故事却是借鉴于英国诗人亚瑟·布鲁克在1562年出版的长篇叙事诗《罗密欧与朱丽叶衰诗》。
在布鲁克的描写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对坏情人的代表,他们不愿接受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然而在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是勇于追求爱情的典范,是敢于打破世俗偏见的勇者。虽然二人双双殉情,却换来了背后家族的和睦相处。
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借鉴而来,但人们认为,莎士比亚给人物注入了新的灵魂,让无数人在为这一对苦命鸳鸯唏嘘不已的同时,也认为他们敢于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可歌可泣。《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当之无愧成为了这个故事版本的NO.1。
除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的另一部著作《李尔王》同样是借用别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英国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老国王将家产平分给了三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得到财产后嫌弃衰老的老父亲,把他赶了出去。小女儿最善良,知道了这一切后,要求夫君——法国国王出兵,最终帮助父亲夺回王位。
看了这个民间故事的版本,除了结尾,你是不是觉得和《李尔王》简直一模一样呢?不同的是,这个故事采用的是平铺直叙的方式,并且结局也是美好的,作为坏人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被赶走,小女儿和老国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而莎士比亚则匠心独运。开幕就给观众展现了年老的李尔王被欺负的场景,结尾则是三女儿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旁边。相较于前者,《李尔王》情节更跌宕,人物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生动,因此也更能引发观众的情绪,这也是我们认为《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原创的主要原因吧。
正是莎士比亚用那双化腐朽为神奇的手,对一些不太出名,或者只在小范围内流传的故事进行改编,才让其大放异彩,成为了一部部经典的文化瑰宝,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其实创作无所谓借用。只要给原材料注入不一样的元素,让其拥有引人注目的内容,让原作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意义得到升华,对后人产生更深刻的影响,这就是创作。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注重质量的年代,只要我们有能力让作品大放异彩、备受瞩目,我们就是该作品的原创者,人们也只会记住我们。正如乔纳森·莱瑟姆所说的那样:
如果把一件东西称之为原创,十有八九是不知道它的来历。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谁对事件的解读更深刻,谁有能力让读者记住,谁就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