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杜威的脚步读书分享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来自山东邹平,是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参加工作二十几年,书读的不多,对杜威了解甚少,读书心得不敢说,谈谈自己的思考。2019年8月的一天,一个普通的日子,偶然翻看“镇西茶馆”,看到新网师招生,久仰新教育的魅力,终于如愿追随。每天一次的“家校共育”打卡,每次置顶的作业,每次发在公众号上的文章,多次的优秀作业,让我找到了久违的感觉;当“追随杜威的脚步”招兵买马时,我犹豫再三。鸡汤文字,简单,“啃读”与我是个新名词,我能行不?为了逼自己一把,我终于和大家一道追随杜威,共同成长。一段时间后,有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第一、点燃对啃读的兴趣——行动才有力量
杜威的书买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放在那,不敢翻,不敢动,怕自己的浅薄亵渎了杜威先生的神明,知道它是一本好书,但不敢动的根本原因还是读不懂。读了三天还是不懂。第一章,教育原理,读不懂,过!第二章,教育哲学,这是本书的核心,还是读不懂,再过!第三章,教育实践,这个对于一线教师,不太陌生,好歹能读懂一点点,说喜极而泣有些过分,但读懂的感觉是真好。
思索再三,斗胆给马增信老师发了一条短信求援,意外又惊奇,马老师真回复了。我知道马老师有学校的工作,也有新教育的工作,还要外出作报告,忙里偷闲还要自己读书,心中的感激与感动无以言表。在得到指导后,特别是马老师说,他也有些东西读不懂,我感受到“同是天涯沦落人”般的安慰,马老师也有读不懂的地方,我愚且笨,读不懂就对了。干国祥老师的“痴且狂”我每篇都读,感叹干老师语言的精准,干练的文字,敢于发声的胆量。受干老师影响,我自己喜欢“愚且笨”。笨鸟只有早飞才会赶上别人,笨鸟只有早起才会有虫儿吃,勤奋是我能够学习的唯一武器。
杜威说,兴趣是注意力的唯一保证。虽然兴趣会浮于表面,流于世俗,没有为“未来补偿”的信仰;虽然我们也不愿做“被兴趣这块糖衣宠坏了的孩子”,但兴趣的确是能够引导学习,只有开始,才会有进一步的深入。
如朱熹所说: 为人自是为人,读书自是读书。凡人若读十遍不会,则读二十遍;又不会,则读三十遍至五十遍,必有见到处。五十遍暝然不晓,便是气质不好。今人未尝读得十遍,便道不可晓。
在读书实践中,我尝试在读不懂的地方做笔记,改天再读,后来发现,这是一个好办法。当时的读不懂可能是因为自己断句错了,如“基于学生心理建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一遍读,不懂,不理解“建构”在这里是动词还是名词。再读,结合“基于儿童感受世界和思考问题的特殊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再来琢磨,“建构”应该是如“组织”,应该是动词;杜威习惯用否定之否定,有时是正话反说,有时是需要将书面语尝试变成口语,这都需要我们一点点理顺。在多次尝试之后,我似乎感觉到了一点点对“啃读”的兴趣,当读到第一部分教育心理中关于“学校课程的心理学维度”时,理解顺畅了些。再读郝晓东院长每天发在群里的“网事晨思”就找到了共鸣,鸡汤文字看得越来越少,也删掉了很多占据自己时间的公众号,经典开始占据我的心田。
杜威也说,“兴趣的真正原则,在于承认事实或者主张的活动形式和自我的统一,在于行为人自己成长的方向。”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马老师的引领下,追随杜威,是否也是一种真正的兴趣使然,是否也是追随自己成长的方向?就像这份文字,在晚上12点多基本写完之后,又误删除了,自己确有摔手机的冲动,懊恼不已,接下来静静心,定定神,再重写一遍。希望这种原理式的书籍给自己输入深厚的精神力量,期待自己的成长。
第二、与融会贯通处啃读——连接、比较、打通
“学习要经历三重对话,人与文本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人与自我的对话。在对话中,人与知识才同时显现、豁亮,赋有意义。”——郝晓东
读杜威,在刚开始,与文本的对话很难,绕来绕去的文字,不知动词和名词的界定,事实与举例之间的鸿沟,往往读到后一段,就忘记了前一段是什么意思,但在慢慢分析,勾画之后,能知道杜威想表达什么;在自我与书中杜威对话时,有时惊叹杜威的语言简练,如“我们应使快乐成为它自己的目的”;有时感叹他的睿智,如“对一个孩子,教学所要采取的立场,不是既成事实的结果,而是粗糙经验的开始”,慢慢理解杜威,也就知道文本中章节安排的道理;在人与自我的对话中,我也在思索,我们追随杜威,是要从他的书中获得什么,几十年前的理论何以指导我们现在的教育实践,哪些过时了,哪些是可以传承的经典。如“学校课程的心理学维度”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对课程、对教学方法是否考虑过学生,考虑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基础水平、学生的现有经验,古老的理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和自身生活的结合,又发挥了勃勃生机。
在读到“使事物有趣”部分,我们不仅扪心自问,我们的学校,老师,带给孩子多少当下的快乐?,甚至越兢兢业业的老师,越会用威胁的方式,逼迫孩子学习,美其名曰,“为孩子的将来好”。言谈话语中,灌输给孩子们的是,现在的不努力,将来的你会没有饭吃;倒过来,只有你具备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才可算努力。从一年级时就这么说,一直说到大学。看着孩子们眼神中的疲惫,脸色的苍白,我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以为这个是孩童时代该有的样子。殊不知,一旦举行活动,比方说运动会,远游,参观,你会发现,孩子立马变成孩子的样子,眸子亮了,脸色红润了,整个人精神洋溢了。杜威先生在几十年前就发现的理论走到今天还没有扎根,不知道是我们教育的幸,还是不幸?但我们明白,教育不只是为明天,关键是今天,只有把握今天,才可能谈明天,只有过程,才会有结果,今天培养了一对死鱼眼般的孩子,他怎么会在明天感受到生命的快乐与幸福。活在当下,不仅指大人,也指孩子。
融汇贯通式的啃读,让杜威苦涩的理论有了味道,有了活力。
第三、各种啃读办法的有机结合——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我的啃读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尝试。
勾画重点是第一阶段,读了几页之后,看着书籍上或短,或长,或粗,或细的横线,似乎都是重点,都是重点就不是重点,书上画的满满的,但脑袋里空空的,放下书,不知道杜威说了什么;
摘抄是第二阶段,借鉴老师们的经验,一句句的摘抄,一句句的分析,可以搁笔思索,可以上下分析句意,可以借机练字,可以修改思路,坏处就是用时太多,写到最后,手麻,脑子钝;
书本上的批注与笔记上的思维导图结合是第三个阶段。批注的好处是即时,能够保证思维连贯,可以插空写自己的心得或感悟,可以帮我把杜威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可以更好地帮自己聚焦文本;思维导图可以帮我们找到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更清晰地看到作者意图;
现在我尝试根据文本的不同,或勾画,或批注,或画思维导图,或重点部分抄写,再或让所有办法结合,适合文本的就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第四、碎片化利用与固定时间的尝试——有舍才会有得
我的孩子读高中,需要每天接送,早六点出门,晚十点半进门;我工作的单位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老师的课时多,我每周有两个晚自习,两个午自习,两个早读;办公室有16人同时办公,人多且嘈杂,啃读不行。
上晚自习时没法读书,就需要等孩子回家睡觉后夜神人静时再读,没晚自习的时候就借等接孩子的时间读;学校的会多,表多,事多,但并非每个会都有意义,没意义的会上我用手机写即时的感悟;书本不可能总带着,因此,碎片化的时间,我习惯翻看与杜威有关的文章,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杜威,理解他的话语,围绕他文章进行主题性阅读,这让我在啃读上有了一定的知识背景,与杜威产生共鸣的机会增多,理解杜威也就顺畅了。
舍弃没必要的应酬,舍弃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舍弃内心深处不喜欢的东西,留给自己最难得的时间,最易失的精力,追随自己的内心,并为之努力。
老师们,最后与大家共勉王阳明的一段话: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 犹未有干, 及其有干, 尚未有枝, 枝而后叶, 叶而后花。 实初种根时, 只管栽培灌溉, 勿作枝想, 勿作叶想, 勿作花想, 勿作实想。—王阳明
期待未来的日子,我们能够让自己平凡的每一天都能发生故事,相信你我皆是有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