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誰的杯子我想我知道。
儘管他的房屋在村子裡里;
他不會看到我在這兒停下
觀看他的杯子積满雪花。
我的小馬定會覺得奇怪
爲什麽停下而附近没有一間農舍
就在杯子和結冰的湖之間
一年中最黑的一夜。
他抖響頭上的鈴鐺
問是不是出了什麽差錯。
别的唯的聲音祇是
悠然的風和絨絨的雪片扫过。
林子可愛,黑而且深
但是我有一些諾言要守,
睡覺前還有許多哩要走,
睡覺前還有許多哩要走。
早課抄了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罗斯特的詩歌《雪夜伫馬林邊》。這首詩是公認的詩人的代表作,我喜歡這首詩,是因爲這首詩從最初的層面上看,很與我们,至少是與我的閱讀心理相契合,在我讀來,弗羅斯特的這首詩有写景有叙事,頗有中國傳統田园詩的韵致。然而稍加品讀之後,就會發現詩中埋藏了一個矛盾,美景與盟約不可兼得。正如有評論者説的那樣,弗羅斯特的詩看似間單實則复雜。通过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弗羅斯特是在歧義、情境、具體中揭示人與物的関系及其深層矛盾,語言平實而不故弄玄虚,平淡處彰顯他的深厚與獨特的洞見。
又是新的一周,今天是新周的第一個工作日,實際上與过往的每一個周一没有什麽不同,但從内心裡的感触來看,真的與幾年前,或者説與十幾年前大不相同了。晚上睡得好,早晨醒來神清氣爽,做了早課又讀了十幾頁書,看窗外漸明的晨熹,頭脑中一片空明,胸腹間真的似光風霁月。十幾年前或許是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態的,至少是很少會出現這樣的狀態的。
上午的一課一研,汤金宝講了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天很冷,录播教室裡温度很低,跟外面没有什麽区别,甚至比外面更陰冷些。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嘗試着教材中文本的講讀的模式與方法。我總覺得干什麽想什么,賣什麽吆喝什麽是天經地義的事儿,我没有那麽高的思想境界,但這是我做爲讀書的教書人給自己劃定的一道底线。我喜歡講課,喜歡跟孩子們互問互答,喜歡跟孩子們一起閱讀,喜歡跟孩子們一起練筆……也許我真的老了,老得不合時宜了,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那句民谚“人老奸,馬老滑”還真的不是那麽具有普遍性。我很留戀三十年前,我剛剛畢業時在職業高中聽課講課的情形,無論是領導老師,還是家长學生都單純貭朴得可愛。
明天就要期中考試了,考完試後就要文理分班了。學文學理對孩子對孩子家长來説是個問題,愛好興趣有時並没有什麽参考价值,更多的人還是從實用的角度或者説功利的角度去考量文理分科的选擇。我當然不赞成重理輕文,當然也不會愚蠢地倡議重文輕理,對於大多数孩子來説這祇不过是個人的选擇罢了,學文學理對人對己或許並没有甚至没有影嚮。
下午两節課,一班的孩子課前講了《論語》中的“見賢思齐”一則,二十班的孩子講了“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則。我的本意不过是讓孩子們能够細致地在一段時間裡讀一本書。我讀書的目的如果説得飘一些,就是“懂得一些道理,發現一些有趣的事儿”;如果説得接地气一些,就是打發時間,喫飽了撑的。除此之外,似乎意義很寥寥。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时节,天高云淡,木叶飘零,适合登高远眺。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二候】草木黄落: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三候】蜇虫咸俯: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霜降到来便是深秋,干燥的气候最易伤肺,要多吃生津润燥蔬果食物,如梨、苹果、洋葱、萝卜等;另外霜降也是进补的好时机,“补冬不如补霜降”。起居作息宜规律,早睡早起。
晚課抄了漢樂府詩歌《梁父吟》:步出齐城門,遥望荡陰裡。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又能絶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爲此謀,相國齐晏子。
抄了《論語·子路第十三》:子夏爲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抄了《禮記·檀弓上第三》: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爲葬也。其慎也,盖殯也。問於郰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於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