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2月,在柬埔寨的暹粒呆了四天半,在那儿度过了农历新年,那四天多的时间,虽然在游览的过程中有诸多的不知与疑惑,但那辉煌的建筑与艺术宝库还是让我震撼到了。随身其实带着本书,《柬埔寨:五月盛放》,这本书只能算是一本的纪实性的观光书,让我对吴哥有了初浅的了解,主要是内外圈的各个庙宇景点的位置及功能的认识,总觉得自己会带着更多的理解再去一次。
很高兴遇到了蒋勋,遇到了这本《吴哥之美》,最早接触蒋勋的作品,是他的《蒋勋说红楼》,那个时候一听就迷上了,觉得红楼梦里的那些人物好像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一点小心思,不管是贪婪、吝啬、骄纵、或多愁伤感、忘恩负义,也不管是悲,是喜,他们的那些言语、所作所为变得无所谓好坏,一切事出有因,有着自然的发展轨迹,有着因果联系。你可以不接受,也可以一颗悲悯的平常之心去理解他们。
因为这本书是蒋勋写给林怀民的信,所以它是以讲述方式来写的。除了大量的纪实描写之外,结合其他的有关吴哥窟的文献。有大量的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及对历史的反思的。还有以史为鉴,希望现在的人能有一个敬畏之心,去感受美、珍重美的期许。在时间的流逝中,不要犯前人犯过的错,一次次让美走向毁灭。物欲与权势最终都会泯灭,只有美会留存,而我们更要以一颗谦卑之心公允地看待现在的社会所创造和呈现的东西,思考我们在未来的时间国度里又会留下什么。
蒋勋前前后后十四次来到吴哥,独自一人或者带着朋友来。这本《吴哥之美》,以一个美学家的视野,糅合对宗教、历史、风俗的认知,以理性的思维,感性的语言,像着一双慧眼带着我们,去观赏感悟这个伟大的艺术宝库。从宗教演变、人文风俗的地域特征,及雕刻、舞蹈、建筑空间的美学风格,为我们一一解惑。文中有极度繁华衰败后的反思,历史是一面镜子,而人性的本质依旧,现今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历史的兴衰成败。
书的开篇心怀慈悲地讲述柬埔寨中下层普通民众真实的生活状态。围绕在游客周围的小贩,衣衫褴褛的儿童,战争中受伤的残障,对比华美雄峻的庙宇建筑,缄默而微笑的佛陀像,吴哥窟墙壁上的那些精美繁复的雕刻,女神优美的舞姿,让历史与现在关联。期间插入了一段记述:朋友林怀民受邀参与战后儿童心理复建的工作。运用传统舞蹈与音乐修复和安抚战后倍受摧残的心灵,“上个世纪末,内战平息不久,一些年轻义工学习压腿,撇手指,手肘外弯,让肢体关节柔软。柔软是智慧,能柔软就有包容,能柔软就有慈悲。这些青年学习结束,分散到内战后的各处村落,带领孩子跳舞,带领饱受惊吓的战后儿童放松自己的身体,可以相信柔软的力量,可以从恐惧里升起如莲花初放一样的微笑,可以手舞足蹈。”
古老的舞蹈给苦难的人们带来了微笑,回望中,是一尊尊佛陀的静谧的笑容。其时我们都是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去看外面的世界的,有时有些人事与情景让我们心怀敬畏,或心怀悲悯,二者都不要过,平常心看到自己与他人的生活,人类的智商,情商相差不大,彼此尊重,平等相交才能更好的理解与沟通。正如蒋勋所说:“不同文化习俗的接触,其实恰好是最好的机会,可以检讨与反省固定僵化的社会习俗。文化本来适应不同的客观环境而形成,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优劣,但当时认为自己是“居天下之中”的帝国,大概难以理解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与尊重吧!”
我们看电影电视和小说的时候总是有一种代入感,总有某个人物和自己相似,产生共鸣,然后附身了。蒋勋喜欢在一天中不同的时段来到这些残破的寺庙,在日出、日落与光影的作用下,观赏、冥思,有时总是能够把自己带入不同时代的同一时空。好像自己的前世是这个地方的某个建造宫殿的工匠,或未来的某个观者。几番轮回后,重回故地,满怀对天地神灵的敬仰,沉溺于美的创造,终其一生,在孤寂中幸福地雕琢着,建造着。前世的梦醒,发现灿烂繁华已逝,恢宏华美的建造留下的只是废墟,美最终走向废墟。
在巴肯山脚下,我曾聆听过几个因触地雷受伤的残障者演奏的音乐,扬琴乐器简单,面上是几根玄,底部有一空间很大的回音区,旋律古朴而悠扬。“我是为寻找美而来的吗?我静坐在夕阳的光里,在断垣残壁的瓦砾间,凝视那一尊一尊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面向四面八方無所不在的微笑的面容。远处是听障者组成的乐队的演奏,乐声飘扬空中。”天灾人祸没有使他们忧愁惊慌,生活在继续,如同浮雕上的先祖,活泼自由,在神的护佑下心向美好地生活着。
蒋勋带着我们一边漫步一边追寻探究,远眺那些林木环绕的宏伟的寺庙,像是时光穿梭到另一个时空,遥不可及地看尽繁华兴落。我们到了城中之城吴哥寺,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建筑,后期因为阇耶跋摩七世改信佛教,而渗入了佛教的特色,所以也是最大的宗教建筑,如圣洁的城一般的寺庙。从大道上进入吴哥寺的引道,两边是巨大的石雕围栏,“从西面走向吴哥寺,所有人都被空间的伟大震撼了。建筑的实体,其实还很远,但是一条笔直的石板大道…如此空无一物的笔直大道,仿佛透视上的两条寻找焦点的线,把参拜者的视线一直逼引到最远的端景。端景是巍峨耸立的寺塔,象征君王与神合而为一的须弥山,是宇宙的初始,也是宇宙的终极,是时间的永恒,也是空间的无限。”走过象台,穿过宽阔的广场,来到庄严宏伟的主建筑,
遥记当时攀爬在陡直的阶梯上,匍匐向上,像要寄存朝圣的心灵。那些巨大静穆的闭目沉思着的人像脸,体味着历史与现代的接驳。
“许多人不解:这样陡直的高梯不是很危险吗?但是,从没有虔诚的信徒会从梯上坠落,坠落的只是来此玩耍嬉戏的游客。吴哥寺庙的建筑设计,当然是为了信徒的信仰,而不会是为了玩耍的游客。”
宽阔笔直的引道上,肃穆安静的感觉依然留存。“吴哥寺不断用“空间”来塑造建筑的力量,像宋画中的“留白”,像书法上说的“记白以当黑”,像老子强调的“有无相生”。“无”的空间构成“有”不可分割的部分。”
不管走到那座宏伟的寺庙,残破与废墟并存,许多建筑的石块依然在清理之中,整建工作好像没有止境。“文明是需要延续的,然而天灾人祸一再打断文明,好像总是要重新开始。现在被战争摧残的伊拉克,也就是古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因为残酷的战争,文明,再一次被打断。”
在这本书里,蒋勋经常提到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通过古今对比,还原场景,探究未知的谜团。“文明的影响往往长久而深远。七百多年前撰写《真腊风土记》的周达观,大概无法想象,他的一本杂记,可以影响如此深远,影响到欧洲人,影响到今日我们重新了解吴哥窟的文明。”
所以,带一本书出游吧。可以阅读,可以解惑,可以思考,也可以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