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陕西中部的旬邑县,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且卓有成效的变革。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中,旬邑县从标准引领、文化铸魂、五育融合、机制创新以及协同发展等多个层面创新实践与特色举措,揭示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宝贵经验。
一、标准引领夯基础,办学条件跨越提升
旬邑县秉持“标准化建设 特色化发展”的战略方针,以精准且稳健的步伐推动义务教育硬件设施的升级。全县21所义务段学校均构建起“一校一章程、一校一规划、一校一特色”的规范化格局,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城关中学作为省级示范初中,教学设施堪称上乘。智慧黑板全面覆盖教室,功能部室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建设,为学生营造了现代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充分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赤道九年制学校凭借完备的安全设施和严谨的管理制度,荣获陕西省平安校园称号,为学生成长构筑起坚固的安全屏障。张洪中学以“和美教育”为理念,精心打造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弥漫于校园的每一处角落,成为乡村教育的典范,宛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全县斥资超亿元大力推进“幸福校园攻坚行动”,成为咸阳市首个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评估的区县。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旬邑县在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校园建设过程中,持续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确保每所学校都拥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有力缩小了城乡学校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为实现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文化铸魂显特色,育人环境浸润心灵
各学校积极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精心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形成“一校一景”的人文景观,使校园成为文化传承与育人的生动载体。
实验小学精心打造“银杏园”国学经典区角,并设立“我为学校写校名”书法专栏。在这里,学生每日与墨香为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感受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领略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悄然萌生。
赤道九年制学校的“榜样的力量——时空对话长廊”别具匠心,巧妙地将三朝宰辅文化的厚重历史与国际校友的辉煌事迹相融合,历史与现代在时空长廊中交织碰撞,激发着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深厚热爱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奋进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被点燃。
张洪中学的“廉韵广场”独具特色,其清廉文化内涵令人瞩目。党建墙与四大名著展陈相互映衬,廉洁理念如潺潺溪流,在校园中自然流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从而塑造清正廉洁的品格。
旬邑县创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紧紧围绕马兰革命传统这一主线,巧妙整合县域内红色课堂、乡土课堂等五大课堂资源,积极举办“少年儿童感恩奖”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思政教育突破课堂局限,融入广阔的生活天地,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成为育人的载体,每一处景观都蕴含着教育的力量,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五育融合创品牌,素质教育硕果累累
旬邑县着力构建“三个课堂”联动体系,其中第二课堂成效显著,成为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生动体现。
全县积极组建剪纸、唢呐等23个非遗社团,这些社团犹如璀璨的文化瑰宝,吸引众多学生踊跃参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建成37处劳动教育基地,开发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文化墙和24节气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近自然、了解农事。学生创作的彩绘石作品装点校园景观,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在教学改革进程中,赤道学校的“三色作业本”智能管理模式效果显著,家长满意度高达97%。这一创新举措精准对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优化了作业管理流程。张洪中学推行的“1134”作业模式使95%的学生能在校内完成作业,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学生留出更多自主学习和休息时间。
通过深化“教科研三百行动”,21所学校与省市名校紧密合作,借助“人工智能 +”等前沿科技手段助力科学社团建设。近三年来,学生在市级以上科创竞赛中屡获佳绩,共斩获58项奖项。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学生们充分展现才华,实现了“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有幸福”的美好愿景,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四、机制创新强保障,教育生态回归本真
旬邑县充分发挥“双减”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效能,构建起“作业改革一校一案、课后服务一校一策”的精细化治理格局,推动“双减”政策精准落地。
常态化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联合督查行动,构建“五项管理”长效机制,对教育培训市场进行全面规范整治,有力维护了教育秩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牢保障。创新实施“2111”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实现对四类特殊学生资助的全覆盖,彰显了教育公平的人文关怀。
构建“双线、四联、五包、七长”的控辍保学严密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连续五年稳定维持在100%,从制度层面筑牢控辍保学的坚固防线,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且优质的教育机会。
在关爱特殊群体方面,积极开展“女童关爱行动”,在寄宿制学校精心打造23个“儿童之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与亲情聊天室。通过开展4期心理成长项目,让1200余名留守儿童从中受益,以爱与关怀构建起温暖的保护屏障,营造出充满人文温度的教育生态。
五、协同发展促均衡,城乡共享优质资源
旬邑县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通过名校结对、师资交流等一系列有效举措,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县范围内合理流动与均衡配置。
与泰兴等地积极建立教育协作关系,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本地教育体系注入新的活力,有力提升了本地教育教学质量。县委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定期深入学校讲授思政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城乡学校携手共进、共同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稳步迈向教育公平的目标。
创新实施“红烛先锋”引领工程,精心培育28名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形成“省带市、市带县”的教师成长梯队,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目前,全县71%的学校获评省市级特色校,教育质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市前列,成功书写了“城乡无界、质量共进”的教育新篇章,为区域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旬邑教育人凭借“规范管理筑基、文化浸润铸魂、五育并举树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成功破解乡村教育发展难题,探索出一条“标准与特色并重、公平与质量共赢”的发展之路。当剪纸社团的非遗作品走向国际舞台,当劳动基地的蔬菜幼苗茁壮成长,这片黄土地上的教育奇迹正焕发出璀璨光芒,谱写着新时代义务教育的壮丽华章,为陕西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