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心”的人,如同行尸走肉,无独立精神,无自由意志,无真爱浇灌,无耐心引导。这就是典型的“心无力”状态。
我们好像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我们总在追求那所谓社会的规则。按部就班地上班、结婚、生子,我们想要赚很多的钱买车买房,我们做着这些事,以达到社会对于一个优秀成年人定下的“标准”。
很多年轻人生活在高压环境,加上从小长期被打压的原生家庭里,梦想不断被否定,变得越来越功利。上学追求成绩,上班追求工资。过着正常人的生活,骨子里的“无根感”却挥之不去。这导致了很多人成为“内耗型”人格,每天活在自我pua的生活里,过得再多。做得再好,他们都觉得自己不够好。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摆脱这样的状态呢?
不要承担不属于你的错误
假如有一个老师告诉你:“你考得不好,你很差劲,你不是学语文的料!”听了他的话,你会陷入无限的自责之中,会逐渐相信自己真如他所说这么差劲。
但假如有一天,另一个老师告诉你:“你的作文写得很好,我觉得你很有学语文的天赋,你是我见过最有灵性的孩子!”
不奇怪吗?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评价,这时你该意识到,也许错的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带有偏见的他呢?
我们每天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对我们的评价都不同,可对你评价的人又有几分了解你呢?又有谁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呢?在面对一些人的有色眼镜时,我们应该坚定自己内心对自己的评价,而不被对方不好的评价带偏,从而陷入自我pua——我是否真如他所说的这么糟糕?我们没必要承担不属于我们的错误,错误的只是他人的偏见。
偏见的真相
偏见的真相是:“大部分人对你的评价,其实与你无关”。
《可怕的错觉》里这样阐述偏见的真相: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会导致主体从客体中去佐证。
很多人有很强的自我厌恶感,但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愧疚感,从而将这种不好的感觉投射到其他人身上,通过指责他人而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我们要学会区分一个人对你的评价是否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他是否自身存在着这个问题?敢于指出他存在的问题,将错误本身还给对方,而不任由对方对自己指责。
所以我们只接受中肯并客观的建议,拒绝带有情感投射的指责,防止自己陷入自我pua怪圈。
投射性指责
所谓“投射性指责”,指的是负面情绪转移。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了不顺,很容易将怒气转移到处于弱势位置的人群身上。
比如小时候放学,工作不顺心的老爸向你抱怨:“如果你再懂事点就好了。”因为他的怒气转移,确使处于弱势位的你陷入自我pua:如果我再懂事点,爸爸就不会生气了。可导致爸爸生气的原因,却仅仅只是因为工作上的不顺。我们莫名其妙承担了不属于我们的错误。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这些人只是借着指责弱势位人群来逃避自己的责任之时,我们大可不必理会他们的指责,拒绝自我pua,把属于他的人生责任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