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宴,究竟是啥来头?】
升学宴是我国民间欢庆喜宴的代表,是老百姓庆祝孩子“金榜题名”的主要方式,通过举办一次宴会,宴请亲朋好友、同窗、授课老师。以宴会的方式答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授业之恩,这是一件十分庄重的事。
事实上,升学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升学宴起源于唐朝,大唐年间的“升学宴”称之为“烧尾宴”。著名财经记者、第一代互联网人、宫廷御膳传承人、北京陛楼阁艺术院院长、“中国风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烧尾宴”取自“鱼跃龙门”之典故,寓意“神龙烧尾,直上青云”之意,与现代的“升学宴”寓意相近。
烧尾宴,古代名宴,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盛行于唐代,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足堪与“满汉全席”相媲美。
“烧尾”一词源于唐代,其来历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兽可变人,但尾巴不能变去,只有烧掉。二说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受。这两种说法虽不相同,但都认为“烧尾”是表示身份发生突然变化的一种仪式。三说是鲤鱼跃上龙门,必有天火把它的尾巴烧掉才能成龙。这个说法源自“鱼跃龙门”的传说。
龙门位于今陕西省韩城县与山西省河津县之间,形似门阙,相传为夏禹治水时开凿。每年春季,黄河鲤鱼溯水而上,欲游过龙门,然而龙门水急,鱼屡屡被冲击下去。当鲤鱼经多次逆游仍不能过龙门时,将游进改为跳跃,迎惊涛,劈骇浪,一跃跳上龙门。此时,鲤鱼必遭雷电袭击,尾巴被烧掉,从而变为真龙。可见,“烧尾”之三说都有升迁更新之意。
据说,唐代有一位官员为了讨好皇帝,郑重其事地烹制了一桌佳肴,可等菜做完而未想好宴席之名时,忽听有人报:“龙门守杨俊人到!”他就由龙门想到鲤鱼跳龙门后需要天火烧掉尾巴的故事,为宴席取名“烧尾宴”。
据《辩物小志》记载: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下,名曰“烧尾”。“烧尾”,取其“神龙烧尾,直上青云”之意。于是,“烧尾”二字便有了百折不挠的寓意,并成为前程远大、官运亨通、皇恩无量的象征。
上官皖认为,唐代的“烧尾宴”有两种,一种是庆贺亲友同僚登第或荣升,另一种朝官晋升时设宴敬献皇帝,这两种宴会均与地位由低及高的突变有关。 “烧尾宴”是极其奢靡的宴会,足堪与清代著名的“满汉全席”相比。
据史料记载:唐代长安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人韦巨源于中宗景龙年间官拜尚书左仆射时,曾在自己家中设“烧尾宴”请过唐中宗。这次宴会的“食单”中的珍异膳馔之58款被宋初陶谷记入《清异录》中。仅这58款,也可以看出这种筵席既有考究的饭、粥、糕、饼、馄饨、铧锣、粽子等主食,又有鱼、鸡、鹅、兔、羊、猪、牛、鹿、熊、狸、驴、鳖等山珍海味。
例如,鸡有“葱醋鸡”和乳煮的“仙人脔”;鹅有“八仙盘”;鱼有用鱼白烹制的“凤凰胎”,用鱼子烹制的“金粟平饮 ”和“乳酿鱼”“吴兴连带鲜”和各种鱼脍;鳖有“遍地锦装鳖”。炙品有羊、鹿舌合拌的“升平炙”,用生虾烹制的“光明虾炙”,用活鹑炙的“箸头春”以及“水炼犊”“羊皮花丝”。羹汤有用冷蛤蜊烹的“冷蟾儿羹”,用鳜鱼烹制的“白坨嚯”,用兔肉烹制的“卯羹”。此外,还有把几种肉品合成一种菜的“小天酥”“五牲盘”等等。除却菜品食点饮品,还有造型精美的看菜等等。
“烧尾”宴会虽然在唐代盛行一时,但仅仅维持了20年左右,到苏瑰始罢。《唐书•苏瑰传》记载:苏瑰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时,独不向皇帝进献“烧尾宴”。当时不仅百官嘲笑,中宗皇帝亦默然。面对同僚的讥讽和天子的不满,苏瑰直接向中宗皇帝进谏:“宰相是辅佐天子治理国家大事的,现在米粮腾贵,百姓吃不饱,卫士们甚至三天没有吃的,臣虽不称职,也不敢烧尾。”中宗也只得默认。从此,“烧尾宴”不再举行。
升学宴,顾名思义就是庆祝孩子顺利升学的,而在当代,庆祝孩子升学成功的方式早已不再局限于升学宴了,还可以一家人外出旅游,或者是给孩子买一些经济能力范围之内时髦商品,比如电脑、手机等。比起升学宴的铺张浪费,选择一家人自个儿庆祝的方式,既省钱,又能增进家庭感情,还能给孩子留下一个难忘的升学回忆,一举多得,远比举办变味的升学宴有意义的多。【上官皖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