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节气进入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惊蛰,古时称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汉朝第六代的皇帝汉景帝讳为启,为了避讳,因此称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其意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节气就这样轰轰烈烈,携雷带响地来到人间。故有诗歌说:“朦雾升起而扣成水滴,云层密集而惊起闷雷。万物萌动,草长莺飞,大自然以雷为号角,鸣醒蛰伏已久的芸芸生命。”惊蛰之时,雷声隐隐,绿杨随风,浓杏拂墙,燕支重色,处处呈现出春日景色。
雷,是令人敬畏的,万物出为震,震为雷,惊醒为慌,惊慌为乱,春雷为鞭策,劳碌一季重新开端。惊蛰在雷声隐隐之下,有开天辟地,万象更新之意。也正是从这一刻起,蛰伏了一季凛冬的花草虫蛇终可破土而出,有生机万物的季节,才像诗篇,才是芸芸众生。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花,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之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在此时绽放,翠绿的树干,挂满娇艳欲滴的粉红,像即将出嫁的姑娘,花枝招展而又端庄优雅,还有一丝娇羞在其中,美不胜收。仓庚,黄莺的别名,《诗经》中说:“仓庚于飞,熠燿其羽。”在阳光和煦的春日里,仓庚欢快地从一个枝头跳到另一个枝头,尽情展示着它美妙的歌喉,“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自然在动物们的交响曲下,精神焕发,生机勃勃。鹰,鸷鸟也,鹞鸇之属。鸠,即今之布谷。《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瞠目忍飢如痴而化,故名曰鳲鸠。《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如田鼠化为鴽,则鴽又化为田鼠。若腐草为萤,鴙为虱,爵为蛤,皆不言化,是不在复本形者也。在道家思想里的辩证法思想,万物由阴阳相生相成,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随着天时之变化,事物呈现出顺天应时的一面,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共生的观念。
在二十四番花信风里,惊蛰的花信风分别是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有诗云:“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说起桃花,《诗经》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待嫁闺中的女子温润如玉,披上新装,迎接她一辈子的归宿。桃花,在中国古代成为女子的象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先生在诗中更是用桃花直接代指女子,演绎了一场绝美的爱情故事。都说西藏山水美如画,当真正去过以后,你才会叹为观止,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桃花源记》中描述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而真正的桃花源,西藏林芝可说是当仁不让,三面环山,雪峰洁白青溪潺流,漫山遍野的艳粉桃花,与田间的青苗交相辉映,粉红是最浓墨重彩的色调,绘就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风景画。“美人不是母胎生,应是桃花树长成”,大概就是在形容林芝桃花之美,远方的雪峰还有皑皑白雪,桃花已如醉霞绯云般地争相斗艳。粉嫩的桃花,在气势磅薄的雪山怀抱中无限柔媚。妖娆桃花,映着蔚蓝云天,美不胜收。桃花开,引无数彩蝶留恋徘徊,蜜蜂成群飞舞,鸟儿枝头歌唱。若置身于桃林中,看着粉嘟嘟的桃花,闻着桃花淡淡的幽香,听着桃花的私语,感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的真挚友谊,这种赏心悦目,定会如痴如醉,心旌荡漾。正值妖娆烂漫,这些可爱的精灵娇俏地立在枝头,或正或侧、或俯或仰,交相辉映,争奇斗艳,如临水梳妆的美人,令人心醉。手捧桃花,那细腻令人爱不释手;心念桃花,说不出的缱绻缠绵。桃花本无意争春,人们却情不自禁地前来观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徜徉于桃林中,任花瓣飘落于怀,任花粉沁人心脾,相信你会醉在桃花之中。桃林半隐的一座座桃花源里的人家,几缕炊烟袅袅升起,缭绕在朵朵桃花之间。当浓郁的芳香逐渐渗入你灵魂的深处,那潇洒绽放的绯红一片竟然如此撩动心弦,那鲜活的生命美得如此惊心动魄,让人措手不及,却又不得不为之沉醉。为花而狂,此生无怨无悔。有生之年再去一次林芝,感受落英缤纷的浪漫,此生无憾。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说的很精辟:“三月春盛,烟烟霞霞,灼灼桃花虽有十里,但一朵放在心上,足矣。”棣棠花又名鸡蛋黄花、土黄条,灌木,花枝条柔弱,青绿色,开花金黄色,颜色搭配相得益彰,在济南大明湖畔就广泛种植,当棣棠花开放时,您可以优雅地说一句:“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棣棠花吗?”阿玛是非常欣慰的。三候蔷薇,蔷薇花脱俗而超然,她不会去羡慕牡丹的富贵,她不会去嫉妒玫瑰的娇艳,她不会去对着阳光露出一世的灿烂,但却独自展示着自己,不计得失,不计荣辱,不计遗憾,自由自在,演绎精彩。宋代诗人秦观如是说:“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梅花取其骨,梨花取其泪,桃杏取其秾,如各自喻为人格,则俱都风骨神韵已成。蔷薇却在成与未成之间:容颜甜美,娇憨烂漫,未解深愁。王国维先生写弄梅戏马之年的女娃:“未能羞涩但娇痴,却立风前散发衬凝脂,蔷薇似之。”
吴藕汀写诗说:“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在草长莺飞,春回大地的惊蛰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就已经进入春耕,春雷响,万物涨,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这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上升零摄氏度以上,江南地方日平均气温已经到10℃以上,而西南以及两广地区已经突破15℃,中华大地呈现出一片融融春光,春耕大忙由此开始。无怪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在诗中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华北地区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故有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在当今机械化的今天,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稍加减弱,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生活指导以及人文情怀有很大意义。
在古代,惊蛰有吃梨的习俗,这个习俗起自明朝,明朝随着国家力量的强大,商业贸易发展,出现了区域性商帮,尤其以徽商和晋商最为出名,而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边说的也是区域性商帮,秦商。山西有一位买卖人,叫渠济,靠着卖梨在祁县有了自己的一方田地,到了雍正年间,渠家的第十四子孙渠百川打算效仿先祖,走西口闯天下,临行前,他的父亲拿出梨子告诫他,要向先祖学习,好好发展光宗耀祖,而这一天正好是惊蛰。渠百川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靠经商发家。后来,想要走西口的人纷纷效仿,在惊蛰这天吃梨,来表示自己想要扬名立万的决心,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而惊蛰吃梨也有离家创业之意,体现了人们对于在外游子默默牵挂,关怀备至的挚爱之心。
元代诗人吴存在《水龙吟·惊蛰》中说:“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吾宗仙猛,当年乘此,遨游人世。玉颊银须,胡麻饭饱,九霞觞醉。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都捻作,长生缕。七十三年闲眼,阅人间几多兴废。酸碱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总把余年,载松长竹,种兰培桂。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惊蛰动,人体也该当顺应节气变化,作出相应调整。每年的三四月份,是野菜盛产的季节。吃腻了大鱼大肉的都市人,在春天野菜当令的季节多吃一点,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我国历来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野菜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对人体有益,其中蕨菜功效明显,是时令野菜。蕨菜又称龙头菜,是一种野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山区湿润、肥沃、土层较深的向阳山坡。春天,当它的嫩叶刚刚长出,还处于卷曲未展时,采摘下来,即可供人们食用。另有荠菜,“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这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惊蛰节气养生以健脾养胃为主,在南方地区,薏米蜜橘粥就非常受到人们欢迎,这种粥做法也比较简单。将无核蜜橘剥去外皮,掰成瓣,用刀片去薄皮,切成小丁。薏苡仁用清水淘洗干净,放在碗内浸泡2个小时,备用。取锅坐在火上,倒入清水适量,捞入薏苡仁煮开,移至微火上慢煮,待薏苡仁浮起,即烂。加白糖、桂花,放入蜜橘丁烧开,用水淀粉勾薄芡,盛在碗内即成。薏苡仁能健脾利湿、清热排脓,橘子能理气润肺。两料合用,则此汤羹具有健脾润肺利湿之功效,适于肺结核、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食用。食疗作为疗养的重要部分,对人体康健有很大的作用。
惊蛰时节,春耕之后,要挑选各种作物的种子。一个种子就是一个希望,一个种子在秋天的时候就是一个不小的收获,一个种子就是天地间的一个生灵,它会在今后的风雨里,艳阳下,把自己的生命征途上演,以一颗感恩的心,来告慰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和人类的辛勤劳作。我们也合着自然规律的节拍,随着时光的流转,用充满希望的心,创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