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父亲工作忙,不着家,用母亲的话说是,看到烟筒里的烟冒完了,才回来吃饭。吃完饭父亲又急冲冲地赶到单位。
记忆中只有母亲每天大声喊我们,不是因为学习成绩,就是让干活。我刚从奶奶家回来上学,和母亲关系很不好,甚至每天写日记骂母亲。直到日记被母亲发现,差点挨打,幸亏父亲及时出手相救。从此再也不敢写,记恨在心里。
我在奶奶家多年,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体弱多病,还不好好吃饭。母亲逼着我吃豆角、芹菜、豆腐一些我不爱吃的菜,我一边吃饭一边把不爱吃的扔到父亲碗里。母亲大声呵斥,父亲总是低声劝母亲算了。结婚后我习惯性地把不吃的东西挑到先生碗里,看到他家人诧异的眼神,先生嫌弃的语气,我意识到世界上最爱我的人果真只有父亲。
我吃零嘴儿,买冰棍的钱都是父亲偷偷背着母亲给的。多年后我回到母校能清楚想起校门口被早已经拆掉的商店的位置,和它里卖的最好吃的零食--朱古力豆。参加工作第一个月工资,再加上父亲补贴的好几百块钱我拥有一条金项链,母亲不许我招摇过市,戴着到处晃,害怕我的安全,下班晚了父亲就等着我一起回家。小时候我很调皮捣蛋,不睡午觉。上树掏鸟窝,逮麻雀;下河捞鱼虱子,抓小鱼。麻雀不能家养,家里也没有鸟笼子,麻雀经常死在柜子底子。母亲一边打扫一边骂我造孽。蝌蚪养成青蛙,满院子跳来跳去。有次母亲去凉房盛饭,看到摆放好的碗里蹲了好几只青蛙,吓得惊慌失色的母亲忍无可忍揍了我一顿。我逃回奶奶家,拒绝回家。父亲拿着一本《365夜故事》接我回家,这本故事书吸引着我,反复看过多年,我给院子里好多小伙伴讲故事,收敛了我的野性,也开启了我的看书史,终于和母亲有了一点相似处,母亲再也不追问我把父亲珍藏多年,锁在箱子里《鲁迅全集》第二册撕掉几页干啥了?
快高考时,我把书包丢了。跑去父亲单位,父亲帮我配齐了书买了新的书包。父亲说,不怕,闺女,咱不把人丢了就行。父亲这句话我始终铭记,从那以后我很少丢三落四,也规范自己的言行。不再让大院里说起来谁家的那个二丫头一点都不像她父母。
父亲脾气好,说话温和,再加上忙于工作,对待我们几个孩子都很宽松的。母亲不许我们的,不给的钱,我们就去找父亲总能达成目的。我们闯下祸,都是父亲去摆平。在我心里,父亲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父亲退休后,补偿以前不干家务落下的亏欠。家务和厨艺见长,母亲把父亲当年轻小伙使唤,父亲爬高上低的擦灯具,往顶柜放换洗衣物,母亲则扶着梯子,看得我们心惊胆颤。家里窗明几净,饭菜可口,母亲听戏父亲给母亲讲戏文的历史背景。父母亲的优点我是一点都没有遗传上。父亲不变的是对我们几个孩子更加温和的爱,在下一代身上,表现出更多的是宠爱。当了母亲后,我一点点理解了我的母亲,和母亲的关系逐渐好了起来。
儿子手术的时候,父亲每天送饭。看着父亲的脸色越来越不好,要父亲多休息不要受累这么辛苦给我们送饭。儿子住院21天,父亲送饭了21天。我送完康复后的儿子第一天上学,接到母亲电话,父亲在医院体检。
赶到医院,肠镜医生留下来我送涂片,偷偷告诉我父亲得了癌症。没有任何准备的我呵斥医生不要信口开河,化验还没有做,怎么好好的人就是癌症呢?不顾时差给远在国外的弟弟打电话,嚎啕大哭,父亲得了癌症,咱们的家塌了。
我执意带着父亲去北京手术。看着突然老下来的父亲,那么依恋我,我扭过脸泪眼婆娑。一直以为岁月静好,只不过是父亲替我在前面扛着生活。医生说情况不算太坏,贯通腹腔的手术,缝了27针。父亲麻药过敏,取掉背着的麻药针,生硬死扛下来。手术后十几个小时父亲就下地活动。为了减少我扶他的力气,父亲不知道忍了多少痛。在北京求医的那段日子,倔犟的我整天陪护父亲,没请护工。要母亲负责做饭,不要生病给我添乱就好。母亲生气我的态度,要回家,我把身份证掇在桌子上。母亲掉着眼泪说我身体差,再累倒我,家里可怎么办呢?那一刻我和母亲终于和解,知道母亲不再嫌我多余,母亲是关心我的,爱我的。父亲生了那么大的病,我却感觉在北京的那段时间,是我跟父母在一起生活最幸福的时光。
那时候我们没有节日,有的只是和大夫约好的化疗时间。每每节日的时候,是我们出发去见大夫的时间。父亲会抱歉地说给我添乱了,节日都没有了,不能陪孩子。看着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心里好难过。
手术后经过多次化疗,父亲在母亲精心调养下,身体慢慢恢复了起来。有时候回家看到父亲站在高处擦灯,放东西,除了依旧是胆战心惊外,心里更多的是一股暖流。理解了父母亲,我也不再回家后不商量的就去扔掉他们囤积的物品。规定他们不许这样不许干那样儿。
父亲在农村姥姥家长到十一岁,把那里的每座大山都翻遍,在山上他像一只羊一样灵巧。他对大山是热爱的,只要听到要去爬山,父亲就很配合着出门,我也特意安排到他老家去爬山。知道我报名越野赛,父亲给我讲了很多大山里故事。我也告诉父亲,我去参加比赛的时候,多请几天假,带着他看看赛道。陪着他看看他热爱的大山,走遍他想去看的每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