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深闺人未识
——丰城碧歙美石初探
文/打泼墨水
碧歙,产自江西省丰城市,尤以丰城罗山区域所产石质最佳。罗山原名叫池山,主要位于江西省丰城市罗山乡境内,原名叫池山。总面积88平方公里,主峰老仙峰,海拔962米。远在晋代,有一位南昌郡的罗文通,在朝廷几次重金聘他做为官,他婉辞不赴任后,寻道二百里,隐居到池山修道,广收弟子传授道经。深得弟子们的爱戴和、尊崇。罗文通病逝后,弟子们为纪念师长,取他的姓氏为山名,更名为罗山。
罗山地势险峻,山高林密,山顶终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游人趋之若鹜。然而,在其深涧险壑之中、清溪碧水之内,碧歙石如同一块块藏在深闺之内的美玉,伴着林雾竹露,千万年来默默吸纳着天地之精华,虽表若凝脂、细似婴肌、美图其上、玉化其里,终因地远人稀、穷山僻壤之故,碧歙石常被村民垒砌在围墙上而苦受风吹日曝,如或如普通顽石一样弃之路旁。
碧歙,经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省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吕桦教授上手鉴定,该石种学名为千枚岩,典型的千枚岩(Phyllite) 矿物组合为绢云母、绿泥石和石英,可含少量长石及碳质、铁质等物质。有时还有少量方解石、雏晶黑云母、黑硬绿泥石或锰铝榴石等变斑晶,千枚岩分布很广,可形成于不同地质时代。
碧歙与婺源龙尾歙石同出一辙。但与以苍黑为基色的龙尾歙石所不同的是,碧歙因其石色似碧空青莹、石质如碧玉温润而被丰城石友命取名。碧歙的石质结构致密,板理发育完整,其片理发育面上呈绢丝光泽,折光强烈,指甲纹密布,有的眉纹如同少女那美丽的细眉、有的如同秋天归雁飞过的涟漪碧波。,更有奇者,石上如秋水长天一色的意境,宋人曹继善的《辨歙石说》有记述:唐金陵同僚处曾“见一砚,方四五寸许,其色淡青如秋雨新霁,远望暮天;表里莹洁,都无纹理,盖所谓砚之美者也。云得于歙,不知出于何坑,今不复有”。丰城碧歙的发现,与之描述何其相似?碧歙制砚后石发墨益毫,比重接近3,贮水不耗,指按汗印,呵气成云,石质纯净的甚至可能超过3,手工打磨后如同婴儿肌肤一样细腻温润,内含的绢云母、石英等成份,自低目数起,直至二千目手工打磨后,下墨无声,发墨如油,下墨无声,与婺源眉子歙砚及广东端砚相比较,均堪在伯仲之间。经实际比较的具体情况是:碧歙石与歙砚下墨如砺而端砚相对较慢,端砚与碧歙发墨相对更为细腻,而普通歙砚下墨则内含颗粒较粗,指揉处微有细砂磨厉之感。从外部表现看,碧歙呈现出的石品色彩丰富、纹饰奇异,如:眉纹、金星、金晕、银晕、玉带、雨丝等均有发现。特别以天青碧歙的、对眉纹等石品最为称奇。
碧歙自古产于在丰城罗山一带多有发现,但由于山远地偏,信息闭塞,仅而为村民用引作磨刀之用石,故历史上仅就以磨刀青石而名于为世人称道。丰城碧歙石产生的地质年代为上元古界神山群,与婺源龙尾石、安徽歙县歙石同属于一个地质年代。经省地质部门测定,主要成份由绢云母灰绿色千枚岩构成。由于该变质岩既保留了水成岩的矿物成分,又重新经过地质作用的高压组合,碧歙中云母和石英等分布密集、结聚紧凑,确保了碧歙的石纹坚润细腻、纹理缜密。除罗山外,碧歙该石种在丰城市的淘沙、杜市、洛市、铁路等乡镇广泛分布,但由于地质作用与该地区水库建设等原因,石质在自然分选过程中,形成了一定地区差异,其中以丰城罗山区域的碧歙石质最佳。清代徐毅著《歙砚辑考》一书中说:凡石质坚者必不嫩,润者必有滑,惟歙砚则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兼以纹理灿烂,色拟碧天,虽用积久,涤之略无墨渍,此其所以远过端溪也。”碧歙不仅继承了歙石这种“多年宿墨,一涤既莹”的优点,并且由于其长年被溪水浸泡,敲击之声宛如击木,石质更加细腻纯净,柔韧坚实,其成份硬度近3的特质使保证其发墨细润如油,且便于雕琢,若加之以福建薄意石刻工艺,与碧歙石质之美相得益彰,必将使碧歙石刻展现出美伦美焕的艺术表现力。
当然,碧歙之美,还有待各方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进行发掘考证,但其石质之美、石品之奇、石性之润,假以时机,也必将因其特色文化所呈现的艺术魅力而带动一方文化、启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