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工艺美术人才高地,促进文旅融合-对苏州光福工艺美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赵罡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以中国民间雕刻之乡-苏州时吴中区光福镇推进工艺美术发展工作为主要切入点,从促进文旅融合的思维角度出发,立足人才发展的角度规划文旅产业的发展,对镇区文化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诠释和展望。
关键词:文化、人才、文旅融合
近期,我国支持文化产业政策频出,力度空前:3月14日,国务院发布《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3月1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3月25日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纵观近期出台的这些文件,“融合”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词。
这些政策将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当前,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动力是什么?未来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如何实现更好的“融合”?
当前,“融合”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词。融合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常态,技术的进步、管理的创新,政策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等将会带来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同时促进同一产业内部相关产品和业务、不同产业之间业务与市场的融合。从实践来看,近年来,产业融合的节奏快、势头猛。特别是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综合性、渗透性、关联性高的产业,与多个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关系,融合的情况更为突出。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有两方面意义。首先,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需要多措并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其次,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能够使文化价值、文化理念、创意等向相关产业渗透,嵌于相关产业的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等高端价值链环节,提升相关产业的附加值,推动相关产业升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苏州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苏州将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将加快发展创意设计业、文化旅游业、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业、会展广告业、印刷复制业、工艺美术业、演艺娱乐业、影视制作业十大重点产业门类,在全市力争发展建设50个文化产业载体、板块和集聚区。
吴中区政府在“十二五”期间,按照建设“三区三城”总要求,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月来越大,未来的工作计划中,将整合山水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把光福、镇湖、东渚、环太湖区域,构建成富民经济载体。
近年来,光福镇以工艺雕刻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最著名的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等四大工艺雕刻,逐渐成为光福文化产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光福工艺雕刻产业基本情况
光福素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自然山水风光秀美,历史人文积淀深厚,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卫生镇、中国花木之乡、中国工艺雕刻之乡。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孕育了光福传统工艺的独特多样。光福是近代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的发源地,从明、清时代起,光福就有从事四大特色工艺雕刻艺人。现光福核雕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光福玉雕、光福红木雕刻、光福佛雕和苏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都已被列入苏州市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光福工艺雕刻产业发展至今,逐渐形成了以下几大特色:
1、工艺雕刻逐渐成为全镇一项支柱产业、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全镇各级各类工艺美术师138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高级工艺美术师11人,工艺美术师32人,基本形成了老、中、青三代雕刻艺人的局面。2013年工艺雕刻产值近10亿元,占全镇GDP的20%以上,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销区。
2、工艺雕刻产业分工细化,初步形成产业链。光福四大雕刻产业在分工细化上,涵盖了原料销售、开料、雕刻、成片加工、成品销售等系统环节,同时衍生了相关的雕刻工具制造、设备销售、包装印刷、房屋租赁等附属产业。
3、家庭作坊成为产业单位主体。光福四大雕刻大多兴起于明清时期,以家庭作坊为主,呈现“前店后坊”的形式,特别是玉雕、核雕等“小雕”更是如此,规模小、管理传统。
4、雕刻工艺技艺精湛,文化内涵深厚。光福雕刻工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苏作”、“苏工”的以工巧著称的特点。光福雕刻工艺根植于光福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因此光福雕刻工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光福工艺雕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光福工艺雕刻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无论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还是在经济效益上,都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核心竞争力。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经营规模小,产业结构落后,整体实力不强。光福工艺雕刻产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早,但光福工艺雕刻生产及销售大部分仍是家庭小作坊的模式,经营实体松散、单打独斗,生产存在生产力低、能源浪费、环保落后等结构性问题。
2、作品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意识不强,市场拓展度不高。目前,光福雕刻工艺产品在题材、造型、雕刻技艺等方面沿袭传统的多,创新创意的少。品牌经营意识相对薄弱,大多经营户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商标。产品主要在本地区销售,鲜有跨地区商企合作,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工艺雕刻产业发展呈各自为战的分割状态,未能形成有效的合作联动机制。
3、行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营销脱节。光福雕刻行业在组织管理上有待联系加强。先前成立的镇玉石雕协会、佛雕协会等行业组织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去年年底组建的镇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被寄予厚望。
4、人才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品牌宣传推介有待持续加强。全镇工艺雕刻虽有一支数量可观的人才队伍,但其中相当比例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志向型、专一型的能工巧匠不多,获得各级工艺美术职称的总体占比不高,工艺雕刻高素质人才缺乏。同时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光福工艺雕刻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有一定拓展,但面对全镇工艺产业的发展和广大从业人员的期望,还需持续加强。
5、税收流失严重。文化产业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的推进剂,是改变单一要素驱动模式,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也是发掘内需,实现内生型增长的必要途径。由于光福四大雕刻生产及销售大部分仍是个体经营等模式,生产产品大部分是代销或不开票销售,每年绝大部分国家税收流失,从而也直接影响了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6、产业间融合程度不高。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光福四大工艺雕刻产业间没有进行很好的融合,各自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进一步发展,每年前来光福观光的大量游客未能转化为工艺雕刻市场的消费群体。近年来尽管作了一些努力,但收效不大。
三、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加快文化产业建设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广大基层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坚持科学规划,实现集聚发展。构建文旅融合、集聚发展模式,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以文化旅游带动工艺雕刻产业,着力拓展产业链和价值体系。加强对雕刻经营户的教育引导,依托现有的光福工艺街、冲山佛雕街和工艺文化城等产业载体,借助秀美自然山水资源和深厚人文历史资源,按照“文化探寻+旅游体验+产品销售”模式,形成具有全面引领作用的科学规划。
2、加大政策扶持,营造宽松环境。一是给予土地政策支持,积极向上争取、加强沟通,对玉雕产业的发展给予优先供地、优惠供地,并在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期限和用途方面给予支持。二是给予财税政策支持,对上争取专项扶持资金,或联合金融机构、镇集团公司、合作社等组织形式,获得资金支持,以及相应的税收减免或补助。三是给予市场准入政策支持,协调工商税务部门根据文化产业智力投资、技艺投资的特点,主动向上级反映,适当降低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知识产权出资形式,成立经济组织。
3、规范经营管理,培植产业主体。加强对光福工艺雕刻产业的经营管理,大力支持镇工美协会优质服务,发挥有效作用;积极发挥“版权工作站”、行业协会自律机制作用,倡导经营者诚信经营、品牌经营;加强对光福雕刻工艺的税务管理,引导到镇工艺开票点多开票纳税。采取政府扶持、社会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多渠道培育壮大发展具有特色、有竞争力、有市场前景的产业龙头企业。
4、强化创意引领,打造人才高地。积极采取多种途径,打造工艺文化人才高地。一是“推”。鼓励支持工艺从业人员申报各级各类工艺美术职称。二是“提”。积极引导现有工艺大师进行技艺、文化“双修”,进一步提升素养,增加人才工艺强度。与苏州工艺美院合作,开展苏作雕刻工艺传承人才培养。三是“育”。强化工艺人才“苗圃”建设,增加人才受益广度。指导苏州香雪海小学建立“光福工艺雕刻技艺传习基地”,让光福学子从小接受工艺文化熏陶,培育工艺文化传承因子。
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项目策划、市场营销等人才。尤其对于工艺美术行业来讲,人才是构建艺术生产的基础和重要依托,高端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技术,还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和现代艺术素养,两者缺一不可。
在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的支持下,光福镇与苏州工艺美院、中国工艺文化城联合建立光福苏作雕刻研究院,规划研究课题,开展《工艺美术大讲堂》,开展工艺美术数据库建设,从理论层面提升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水平。
开展传承人培养工作,做好远景规划,开展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合,四方合作,筹建苏作工艺学院,开展学历教育、岗位培训、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从根本上提升工艺美术人才的素养,促进工艺美术产业的持续发展。苏作工艺学院建成专业人才培养、产品研发、传承保护、员工培训等于一体的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基地。
5、搭建广阔平台,加强宣传推介。按政府主办,企业(经营户)主唱的原则,把“节”办成展示形象的载体,文化艺术的盛会,经济互动的平台。组建比较集中、较大规模的展销平台,将光福工艺雕刻创意、设计、生产、销售、展示集中起来,形成更加严谨、专业、科学的产业链。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工艺展示会,抓牢机会积极向外推介。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光福雕刻工艺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举办各种产业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和文艺汇演、文物巡展。
6、促进产业融合,形成文旅亮点。加强资源整合,将玉雕与核雕、佛雕、红木雕等特色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形成具有地域特质的特色雕刻文化产业链。借力国家4A旅游景区,创新开设具有特色的工艺文化之旅。
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天然的体验活动,旅游是旅游者花费一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寻求环境、文化、民俗的差异性,并通过对这种差异性的经历或体验寻求精神享受。因此体验是旅游的核心属性。在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对旅游景区进行体验式的开发是大势所趋。光福是一个传统的工艺文化之乡,同时拥有着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借助体验设计的理论对光福的乡村旅游进行体验化设计,不失为一种突破当前光福乡村旅游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光福,工艺雕刻之乡-肖寒《现代苏州》, 2011(29):96-97
打造苏作之都的10个关键词-陈佳慧,《现代苏州》, 2013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人才开发对策-赵晖,贺梦雨,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0, 第1期:95-96
(此文已于2014年正式发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