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运遇见陈赛老师的这本《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文章引用了日本儿童文学家柳田邦男对于阅读的精辟描述:“人的一辈子有三次读童书的机会,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抚养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将落幕,面对衰老、疾苦、死亡的时候。”当看到这段文字时,我深感震撼与深深的认同。小时候,没有条件去读自己喜欢的各种类的童书,深感遗憾。现在做了妈妈之后,我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进行亲子阅读。一路走过来,已经有四个年头了。我相信,这段时光一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幸福的时光,同时也用书连接着孩子跟这个世界,延伸着孩子的视野,也给予孩子在将来独自面对人生,面对孤独时,灵魂有所安放之处。
对儿童绘本的阅读,我一直也是在摸索中前行。前期注重的是绘本的挑选,会选择经典的、口碑型的绘本给孩子阅读,也会根据孩子的喜好与成长阶段,对应的选择绘本。在跟孩子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只是简单的读给孩子听,并没有深刻的理解绘本书创作背后的故事与意义。低幼阶段的儿童绘本,往往是图片大于文字,通过作者的插画,去描写一个生动的故事。在给孩子读绘本的过程中,我能够直观的看到不同的作者的插画风格是不同的,但仅仅停留于此。创作者是谁?他为什么创作了这个绘本?想要传达的意义是怎样的?我很少去对此做深入的理解。但直觉告诉我,这样读绘本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在给孩子读绘本故事的同时,我有时候也会有代入感,似乎自己的童年就在眼前。有时候,也会用现有的对社会的认知去感知故事要传达的意义。就像一股神奇的力量把我引入到爱阅公益的这次绘本共读活动。遇到了陈赛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我的答案也迎刃而解了。
陈赛老师在书中给我们做了大量的优秀绘本的解读。这里,我只看完第一章节,谈谈个人的收获。在第一章中,我就能够感知到陈赛老师对我之前问题的解答。第一章的内容是:世界上最经典的童书作家们,主要讲了几位知名的童书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的创作者)、阿特丽克斯.波特(《兔子彼得的故事》、查尔斯.舒尔茨(《花生》)莉丝白.茨威格(《睡美人》、《爱丽丝漫游奇境》、《布莱梅的音乐家》)、罗尔德.达尔(《好心眼的巨人》《世界冠军丹尼》、《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雅克.桑贝(《小淘气尼古拉》)、莫里斯.桑达克(《小猪阿尔蒂》、《野兽国》)、林格伦(《疯丫头马迪根》、《大侦探小卡莱》。对于上述童书作家,我知道名字的只有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的创作者)和罗尔德.达尔(《好心眼的巨人》),而看过其中著作的,也只有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所以在这里只能就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谈谈收获。在当初读《小王子》时,我最大的感受是看不明白。这次看陈赛老师在书中的解读发现原来《小王子》是一本多么有人生哲理的书。作者其实是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写这本童书。在书的开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帽子和蛇吞象的情节描述。大人的世界里,看到的都是具体量化的东西,直观上直接看到的是帽子,而小孩子看到的是蛇吞象。大人没有兴趣和耐心去听孩子讲为什么是蛇吞象,他们只关系实实在在跟他们利益相关的事物,而孩子的想象力就这样被扼杀掉了。小王子说:“如果有一个人爱上浩瀚星辰中独一无二的的一朵花,那么这个人仰望天空的繁星时,就会感到无比幸福”。他会告诉自己:‘我的花正在远方某处。’但如果这朵花被羊吃了,对他来说,所有星光会在刹那间完全熄灭。”狐狸告诉小王子:”正因为你在玫瑰身上耗费了太多时间,所以玫瑰显得非常重要。”《小王子》中对玫瑰的描述片段,其实用到亲子关系或情人关系间都是很适用的。我们在对方身上花费了太多时间,我们就会有很深的情感,但随之也会有生成占有欲。需要与被需要的情感,处理的好是幸福。
陈赛老师在最后总结了小王子的十一课堂:
1.看事物要超越事物表面。
2.不要隐藏真实的感情,否则你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就像小王子向玫瑰道别时,她却没有挽留。
3.评判别人之前先评判自己。渴求他人崇拜,等于不是为自己而活。
4.借酒遗忘某些人或事都属于恶性循环,徒劳无益。6.不要把自己太当真。
5.莫忘偷得浮生半日闲。
6.探索也应追随直觉。
7.相信那些不同寻常的人——你可能会学到点儿什么。
8.珍惜、关爱你拥有的东西,因为他们无可替代。11.有时候,放手才是真爱。
这里总结,句句都是精华,都是对人生非常重要的哲理启示。
当然,我也通过陈赛老师对其他几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绘本解读认识了他们,虽然很多作品并没有读。所以,在这一章节中,初次读这几位作者及其作品时,感觉陌生,一头雾水的感觉。但也打开了我认识他们及其作品的一扇窗户。这里,我把几位作者及其作品解读精华的地方摘录出来,兼谈下个人感受。
舒尔茨曾经无数次画到同一片秋天的树叶以同样的姿势落到地上。露西见到了暴跳如雷,大骂:“愚蠢的叶子!”莱纳斯看到了叹息:“幸福总是在别处。”查理.布朗看到了说:“我真希望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史努比绕着落叶欢天喜地,看完了鞠躬道谢:“谢谢你,多么美妙的一支舞!”。虽然没有看《花生》原文,但是从中也能够感受到这里面体现出来的正能量。这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的现实写照,对待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因为想法不同,心境就不同。哪怕生活给你的是一手多么滥的牌,你都能微笑着看到它好的一面,永远都活在当下,感受美好的一面。
如果说绘本时儿童在视觉艺术上最初的启蒙,我想不出比读茨威格更好的启蒙了。对于孩子美育的培养,作者的书籍要列入我的书单里面了。
罗尔德.达尔喜欢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视为一场战争,而且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他曾经说,大人如果真想了解孩子,最好的办法是跪着生活一个星期,他就会知道小小的孩子生活在人高马大、高高在上的大人的地盘上是一种什么感觉。罗尔德对于大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大人,也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亲子关系的状态并不平等。父母并没有做到无条件的爱,也总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行灌输给孩子,并没有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跟孩子的交流,其实可以简单到一个小小的动作:蹲下来,面对面的交流。去与孩子共情,感同身受,这才是本该有的样子。
“一直以来都是成年人自己需要安全感,却硬是投射到小孩子身上。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的多,勇敢的多。” 莫里斯.桑达克说。几位作家都是从孩子的视角上去揭示亲子关系。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将自己的匮乏感和不安全感转嫁到孩子身上,从而变本加厉地让孩子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大把,作为父母,我们永远都要认清一个现实就是:“孩子不属于我们任何人,所谓的父子母女一场,仅是缘分而已,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她)独立成长为独立的人。”
第一次跟着陈赛老师从绘本书创作者的角度去理解书,仿佛找到了绘本阅读方法的源头,同时也跟着陈老师去体会绘本书背后体现的人生哲理,在书中去理解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