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再次打开了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泰斗和开创者之一,近期准备和孩子勾通交流一系列的问题,计划把“培养美感”作为其中一个主题,想通过此书寻找更适合孩子的观点。
打开书,在书中发现了去年读此书时,很多张给孩子的一张留言条,随便拿起一张看了看,发现了几处不通的地方,还发现了两处错字。由于是当时手写的,今天把它存入简书留个纪念,顺便简单修改一下,并作为今天的日更,一举两得了。
下面是改过后留言条,尽量保持了原状,没作大的增减。
王睿哲同学:
昨天第一次看《谈情与理》,我有些没看明白,今天早上又看了一遍,对文章的理解又增加了几分。
文章通篇折射着辩证法则,生活中,许多事都不是只有唯一的答案和实现的途径。
“情”与“理”在生活中到处都有体现,但是我们不能只一味的讲“理”,那样我们生活似乎太冰冷了、太刻薄了,我也不能一味的只讲“情”,那样又会很软弱,没有规矩和方圆。
如何把握好“情”与“理”的共同共生,处理好这个度是关键,该讲“理”时讲“理”,但在生活中需要用“情”的地方是需要用“情”的,干事做事就应该于“情”于“理”。
我们古老的太极哲学很强大,任何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非彼即此”,而是相互包容、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一生的路又很长,遇见的事也会很多,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也包含有这种辩证法。读此文后,可能我的理解与作者表达的意思有些偏差了,但我从此文中体会到了:我们做人,不能太一根筋儿的味道。
生活是不断品味出来的,对与不对就先这样理解吧,以后不对再纠正。王睿哲同学,你从此文中又体会到了些什么呢?2019.9.6留
看着这张留言条,我己想不起当时为什么会留这张条,可能是当时想和他讨论这本书的内容吧。
孩子长大了,再也回不到围着身边问问题的时光了,有很多时间,和他话多了,他会很烦,没办法,只能留言了。留言也不会和你互动了,有时发一段话,根本不会回答你,偶尔回答也不会超过3个字。
孩子大了,应该高兴,但也忽然间有些不适应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