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学油画之前,梵高的名字就如雷灌耳,这一点相信对于每个人都一样。但所知的,也就仅仅是“向日葵”的热烈,以及他的疯癫与自杀。那时候更加喜欢的是高更,因为读了《月亮与六便士》而为高更的叛离决绝所感染。想起来,其实这种喜欢是来自于文学性带来的想象空间吧?
然后开始学油画,开始看展览,开始听蒋勋的美术史,开始在图书馆借各种画册来补自己在艺术领域上的荒芜。这才开始接触到艺术的不同风格,听说了什么是古典、写实主义、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超写实……(说到这里,其实对这些风格还是一知半解啊!)然后才知道,原来莫奈是印象派,而梵高是后印象派再加上野兽派的表现主义风格。或者说,梵高其实自成一派。
买了蒋老师的《破解梵高》;看了BBC拍的梵高的记录片;借了梵高的各种画册和关于他的各种书籍;下载了梵高的诸多高清作品;坐在展馆的地上,看梵高光影展一遍又一遍……对他了解得越多,他的作品所带来的震撼也就越深。
于是开始临摹。从第一张仅仅是被色彩吸引的“圣玛丽的街道”,一直到上个月完成的大幅的“鸢尾”,一共八幅。回过头看看,竟然六幅都是花!!!
为什么选择花?
当然花卉类画作的装饰性强,让人一眼就会喜欢,也适合挂在家里。但是,梵高的花,画得与古典类的花感觉完全不同,无论构图还是色彩笔触,都饱含浓烈的情感,宁静或者自由或者骄傲。在他的画笔下,花不再只是瓶中的装饰品,而是一朵朵自由的灵魂,无论形或者色,都可以自由表达而不用拘泥于实际的样子。说白了,这些花不是梵高眼中的花,而是他心中的花。
那么多画家画花,不知为什么,看来看去,最爱的还是梵高笔下的花。那怕玻璃杯中一支小小的桃花,都充满着勃勃的个性与生命力,洋溢着生活的激情,表达着自己或孤寂或喜悦或忧伤或绝望的内心独白。
除了花,梵高著名的画作,包括他的各种自画像、当然还有星空、丝柏树与麦田系列的风景。这些系列中,我们所熟悉的,其实都是他画风成熟加上双相发作后的痴狂之作了。
“不疯魔,不成活”。梵高恰恰是用他的疯魔燃尽了自己,把自己的热情与狂想化成色彩,永远留在了画布上。
接受了任务,把梵高选作我学习与研究的对象,因此上到vggallery上去看梵高的全部作品。从1881年前最早期的习作,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一年一年的作品按时间排序,每一张都点开来看。尽管书中关于梵高的故事写了这么多遍,真正去看他的画,我才发现,从晦涩到明亮,从模仿印象派到自成一派,从表达别人到表达自己,不到十年,原来梵高是这样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