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老家,每年都要举行祭祖活动。家乡人认为,先人们都会回来看看的。后人要热情款待。祭祖活动,简朴正式,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仪式,寄托人们对先辈的哀思,增强人们对家族的归属感,也是对根祖文化的认可。中国人以忠孝为立家之本,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孝”在某种程度上比“忠”还要重要,所谓百善孝为先,一个家族,一大家人的继承必定是要靠子孙后代来继承的。我家太祖父在世时,清末中过举人,是一方有名的善人,开枝散叶,育有五个儿子。曾祖父育两子,但次子无后,只有长子生了一个单丁—我祖父宏恩公。祖父为人正直,勤劳简朴,和祖母二老为人热心,多行善事,帮助人,一生育有三子四女,是积了德,神佛保佑的结果。
祭祖需要准备很多物品。首先是纸钱。村子里纸钱基本是用火纸做的。火纸也叫草纸,是用稻草、麦秸发酵做纸浆,做出来人纸张呈豆黄色,质地粗糙,纸上的颗粒密密匝匝,摸起来有些硌手。纸钱在乡间的大小商铺和街边地摊都有卖,买时不论张,只说,“称一刀纸来”或“买两斤纸”。还要准备鸡鸭鱼肉等祭品,肉是一块大腊肉,一块新鲜猪肉,都要煮熟的。一条鱼,一只鸡、一只鸭也是要蒸熟了的。
祭祖活动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初一接,十五送,叫“七月半”,祖先还乡,后人还愿。我家的祭祖活动设在大院的大客堂,按照辈分把先祖的牌位摆在“树德堂”神龛下长条的架子上。大堂的八仙桌上摆满了时令水果和各色祭品。
活动开始是要接祖先来家,我祖父在大堂正中间,左手提着一只公鸡,右手拿着刀,嘴里念念有词,一刀杀了鸡,红红的鸡血“噗”地射出来,喷洒在大堂前灵牌下一地,这是接祖先来了。然后是祭拜,家里人按长幼顺序依次上香磕头,姆妈很虔诚,擎了三炷香,磕了三个头,然后站起来到大院前门边,弯腰颌首,微闭双眼,许了不少愿。其时,天地寂然,鸡鸭噤声,水塘中风行水上,波光潋滟。
小辈祭拜的时候,姆妈教我们在纸钱封皮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封皮是制式的,印了表格和字。我们只需填空。比如,祭给曾祖父的,左边的空白处填上“故曾祖考张心铭大人”,后面印了“地下受用”的字样。往右依次填上“清谟”、“清禄”名字。后面也是“敬上”二字。再往下,是年月日,按时间填好就是。
父亲、姆妈说,祖先们缺钱了就会托梦来。姆妈说,梦里来的最多的是曾祖父,他总是穿着破衣烂衫,赤着脚一拐一拐地走到门口,不进家门。两只手伸得很长。父亲姆妈对曾祖父的感情刻到了骨头里,姆妈经常说,要不是曾祖父,也不会有我们这个家呢。姆妈每次给曾祖父烧的纸钱总是最多的,十个包里曾祖父是六个,其他人是四个。
我小时候体弱多病。祭祖的时候,姆妈许的最多的愿就是希望祖宗保佑我健康平安。姆妈要我磕头的时候要心诚,念着神灵,请祖宗多保佑。姆妈还请了巫公在大院松树下设了祭坛,贴了红纸,点了红烛,烧了纸钱。要我认了观世音娘娘做干娘,每年的生日都要去拜的。姆妈说,拜观世音干娘的习俗属于楚文化,老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性,石头有魂,水有魄,草木有神通,大院外的三颗千年的大枫树,望之令人敬畏,自然神通大地。
这段时间,祭拜活动是要天天进行的 ,每天早早地去大堂神龛下点柱香,烧点纸钱,拜一拜,像是给老祖宗们请了安一样,然后再各自去忙碌。这样的日子要持续到十五,十五那日,全家人早早地在大堂里等候,在祖父的带领下,在神龛的牌位前,跪下向祖宗们磕三个头,送祖宗回去。这样,祭祖活动才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