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那年,我险些抑郁。
在出租屋狭小的空间里,我每天蜷缩在高高的飘窗上,望着窗外走动的人,出神发呆。那时,马路对面有施工的建筑,经常尘土飞扬,楼上的房间也时常有电钻声响起。那时候我总是想,搬出去就好了,有钱就好了,可是那是在上海诶。那一年,我时常换工作,收入也不稳定,我很迷茫,那是疫情的第一个完整年。
就是那一年,我变得不爱说话,情绪经常低落,仿佛有人偷走了我的快乐。我不知道我能做些什么,或者说我不知道我该做什么。
那时昔日好友经常打电话给我,她说她在兼职班主任,让我帮她改给学生的评语,我只记得我那时语气冷淡,有一句没一句地回着,或许她也察觉到了。再后来,她去读了研,慢慢地就没了联系。我知道,大抵是我态度冷漠,又也许是因为她有了自己的新圈子,而我时常想起从前的时光,从前我们很要好。可能生活就是这样子吧,时间会慢慢带走你身边的人,顺便带走你少得可怜的勇气和自信。那时的我,身上满是负能量,我不敢主动找别人,没力气结交新的朋友,甚至于,我每天都会思考一遍:为什么活着。
那年,我似乎成了颓废、怯懦、抑郁的代名词。我试图摆脱,但我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就是那种渐渐失去情感依托的情绪,终日萦绕我,吞噬着我。那段时间,我极其不喜欢自己。
就那样日复一日,直到有一天,我收拾屋子翻出了一些贴着邮票的信件。我就那样坐在地上,读着信,一字一句。
那封厚厚的信,纸张上的字体端正工整,字字铿锵,是我高中后桌的男孩。他说自高一起便怦然心动,我记得,高二转班后他曾送我一本数字城堡。他说他想不通我为什么和初恋在一起,他说他既想我分手又怕我伤心,他说他以为他还有机会……字里行间,他想说的,其实我都懂。我懂高二那本书的含义,懂他所有的欲言又止,懂他说的基督山伯爵的最后一句话。我懂他,却给不了他一个圆满的青春。
但是他的喜欢,却像一束光,那一瞬间驱散了我所有灰暗的情绪。原来,曾经也有人那么真挚地喜欢我,好多年。原来,我也值得。
记得毕业后的那两年,我磕磕绊绊,一直都不是很顺意,曾经一度怀疑是不是我太差劲了,所以才把生活过得那么糟。当我陷入那种自我怀疑中,所有负面感受都涌入令我窒息。而正是这份纯粹的喜欢,像一束光照亮了我,我开始反思,开始正视自己,开始认真对待出现在生命中的人和事,因为有个坚定的声音一直在,为我带来温暖和勇气。
那些曾经的喜欢,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