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18日两天,是杭州市区域范围内一年一度的“中考”时间。原本是想写一点跟中考有关的文字,但前些天开会时领导再三强调说,“因杭州亚运会临近,为确保社会和X,今年凡跟中考相关的所有文字,一律不许出现,更不允许将与中考相关的内容上传到网上”云云……区区一中考,都上升到“维护社会和X稳定”的高度了?
想想都觉得好笑!
既然这玩意不能写、不能发表、不能传播,那我就随便写点别的什么吧,“写到哪儿算哪儿”的那种。
昨天傍晚,老芊又在楼顶伺弄她的那些花花草草,一边工作,一边嘴里还絮絮叨叨着,“花瓶总是不够用啊!得再去买几个……”
家里这么多的瓶瓶罐罐还不够用?楼顶的花花草草都已经颇具规模的了,还想继续整?都不知道这败家娘们是怎么想的。
当然,她怎么想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顺着她的意。她要是开心了,家里就和X、稳定了。是不是这个理?
说到“花瓶”,倒让我突然想到了“花瓶理论”。尽管对其含义没有精确的印象,但那尚存的模糊概念应该还在。“花瓶理论”认为,即使一个物品本身没有任何的实际用途,但只要运用得当,是可以起到意想不到效果的。
举个例子,家里有一个高档的花瓶,但主人却不太喜欢插花,而且也不可能每天购买新的鲜花放在其中。所以表面上来看,这个花瓶应该是不具备任何的“使用价值”了。但如果换个角度,如果将这个高档花瓶当作一件纯粹的艺术品来欣赏,就像欣赏那些名画一般,研究花瓶的形状、纹饰、色彩……经常努力,同样可以让自己获得极美的视觉感受。
而且这一类的高档花瓶,是满足自己“既不想过分炫耀、又能彰显自己一种纯粹的高雅品味”的最佳选择。将其放置在客厅中,既能向来访的客人传达出房子主人对艺术、对生活的精致追求,同时又不会给人一种过于张扬的感觉。
当然,这样的高档花瓶,应该还可以被赋予更为深刻的含义。比如,将其作为遗产传给后代,让其作为“家族历史”的一部分。这么一来,就算瓶子的主人阂然离世,后代们依然能通过花瓶感受到先人对家庭的重视和关爱。
花瓶,或许只是一个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玩意,但如果能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再配以合适的鲜花或其他摆设,那它就可以成为装点家居、体现生活品质、彰显家庭温暖的符号。特别是在现代这样一个过于功利、急躁的时代,我们经常需要有这样的一种小小仪式感、一种令人愉悦的细节,让生活更有意义。
“花瓶理论“给了我们一种亲近艺术的方式:不再只是将艺术品放在桌子上欣赏,而是用其来铺陈我们的生活。而生活中的艺术,又能够影响到我们的心情和品味。我们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寻找“美”的存在感,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寻找良好的精神品质,并让这种品质能够带给我们一些美好的体验。
我记得教科书上曾说过,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怎么觉得,这一套说辞像极了“花瓶理论”呢?
不经意间发现,这套“花瓶理论”跟我这几十年来的教学观念,还是有一定契合度的。我一直以为,那些野性难驯的马儿,只要合适地加以训练,都是可以成为骏马的。——一下子觉得自己“高大”了很多。
还真没想到,“随便说说”便能扯出这么一篇千字文。虽然文章的质量并不高,但应付日更,已经绰绰有余了。虽是胡扯,却接地气。更主要的是,这样的文字,肯定不会“影响社会的和X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