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2
1.心理韧性不仅能帮助个体应对危机,也是终身成长不竭的动能。
2.心理韧性的打造不等于盲目吃苦,而是要激发和深化更多的积极体验,走向丰饶的人生。
3.每个人都会受到基因、成长经历、身体状况等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可以在科学框架的辅助下,不断地自我精进,促进心智成熟并激励和影响周围的人。
4.提升韧性不等于习惯养成,而是系统地改变认知和行为,每个人都能启动自己的“韧性飞轮”。
️p44
1.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是我们改变认知和行为的最佳敌人。
2.理解放弃背后的心理机制,有利于我们提升韧性。
3.人们对于掌控好怀有某种激情,适度的掌控感是诸多积极情绪的根源。
4.通过持续性的危险行为改变的积累,我们可以获得习得性掌控,从而提升韧性。
️p81
1.自我认知就像是一个一层一层地打开套娃、不断接近本我内核的过程。
2.不确定性似乎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矛盾的感受,既焦虑又惊喜。对多巴胺的上瘾往往会把我们带入一个不断追寻惊喜的误区。
3.因多巴胺的适应性而造成的快乐衰减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人的大脑天生倾向于关注短期的生存,而不是长期的幸福。
4.追求即时幸福的满足,结果只会是惊喜越来越少,无聊和焦虑越来越多。想要跳出欲望和焦虑的无限循环,更好的选择是追求持久的意义。
️p116
1.悲观主义者习惯性地在遭受挫折时将自己滞留在最具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
2.乐观的归因模式是可以习得得,即便是悲观的风格也是可以被改变的。
3.在个人遭遇不利事件后,ABC模型的自助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阻断悲观式反刍,避免“灾难化”。
4.记录使持续小赢的成果可视化,我们那天可以不断看到这些变化,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耐心,进而帮助我们改变行为,以改变促进改变。
️p153
1.在冥想中,我们不断训练的目的是让自我从想法中剥离,养成观察自己思维的习惯。
2.冥想真正帮助你实现的,是改变你和你自己想法之间的关系。想法仅仅是想法,想法并不是事实。
3.正念冥想教会我们对正在经历的事情给予不带任何偏见或评判的关注,活在当下,在保持察觉到状态中安顿心灵。
4.智慧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能让我们摆脱对外部的依赖,从我们自身找到幸福的能力。
️p186
1.做自己喜爱并擅长的事,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
2.“两条腿走”型人才一条腿代表工作上的核心技能,另一条腿代表热爱生活中各种可能的能力。
3.很多事情也许微不足道,只带来片刻的享受和愉悦,却是心理韧性重要的养料。
4.兴趣可以被发现,但热爱需要不断被发展和被深化。
5.打造韧性不是一场比赛,而是持续一生的功课,我们需要在达成延展性目标和获得自我满足感之间找到平衡。
️p230
1.不惜一切代价的执念应该被适当的取舍代替。连贯性目标架构越清晰,我们越容易找到自己专注的热爱。
2.“热爱四象限”从专注度和兴趣度两个维度帮助个人更好地将时间管理和人生意义、激发热爱进行连接,切实提升时间的“幸福效能”。
3.定期体检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人生意义来说,我们同样需要定期回顾和检视,才能及时调整或者改变航向。
4.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之间,不应该是割裂或者取舍的关系,而是多线程的平衡和管理。专注的热爱是一种可迁移、可转化、可以触类旁通的统合能力。
️p262
1.在个人层面,能够拥有相互扶持、互相信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拥有可以获得广泛支持的社会网络,对于韧性的打造和提升极为重要。
2.一个人是否自私、能否换位思考去帮助他人达成对方的利益,对于信任的影响最大。
3.在与他人之间加强亲密性以建立信任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放下对自我的执着,给予他人更多个性化的关注、肯定和赞美。
4.利他是情感和理智的结合,设身处地地地从他人的需求出发,可以帮助我们跳出自身的“已知障”,认知的迭代也会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给我们新的洞察和启发。
p278
1.组织韧性不是目标取舍,而是多维权衡。
2.组织韧性不是变革终点,而是持续精进。
3.组织韧性不是机械反弹,而是灵活迭代。
感悟反思:
星期天北京的朋友过来,陪他们在杭州逛吃,一天都在外面,晚上回家又一起聊天聊到深夜,没有读书打卡,今天补上。《韧性》这本书已经全部看完了,今天把书中的“韧性认知”再复习一下,把页码标注一下,下次翻阅就好找一些,浓缩了整本书各个章节的精华啊。
这次北京来的朋友行动力特别高,明明也就是周末双休,居然说走就走的旅行,直接买了高铁票过来杭州了,周末旅行,而且他们在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朋友,他们的周末旅行,已经包括重庆、成都……各种地方,都是住在各个城市朋友家里的,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一种活法吧。这个朋友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得过抑郁症,现在已经完全好了,甚至还能说出很多充满智慧的见解,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深渊谷底,最后有所领悟的人生境界了。《韧性》这本书里说,想要治好抑郁症,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帮助别人,当然帮助别人获得回报有所求不是目的,而是像书中说的,韧性的认知、意义和连接就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无意识的过程,像极了人生,从出生一无所有一个人来,到拿起很多东西经历过很多事情,最后放下,再最后发现其实本无东西可拿又何谈有东西可放下,我们最后也是孑然一身一无所有的走了,当然表面上看,我们“一无所有”的来去,因为物质能量世界的任何东西我们都带不走,但是看不见的能量,精神的提升我们却可以带走,这也是稻盛和夫说的“人生的意义就是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能量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