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深秋,高原的寒意总是要来得早一些。
傍晚,来自深秋的风,带着雪的旨意,疯狂的掠过这一座小城,不断卷起道旁的落叶,扬起路上的尘土。
一位70来岁的老太太,推着一辆破旧的推车出现在画面里,推车上是她走遍这小城拾到的废弃的矿泉水瓶和纸箱。她吃力的推着车,时不时用手压一下车上的东西,生怕被狂风吹走,眼神当中恨意十足。这倒是与萧瑟的秋天,多少有了一点点照应。
街边的人都看着,眼睛里有着不可避免的同情,不过所有的同情,也仅仅只停在了目光里,谁也没有上去帮她一把的意思。
从路人口中,我得知。老太太姓赵,也住在这条街。她的一生也算是经历了无数的坎坷,早年丧父,一个人把一儿一女拉扯大,女儿已经嫁到他乡,儿子因为精神上有一点障碍,尚未婚娶,同她一起生活在这里。
早先,大家都很同情老太太。张三家做了一桌好菜,总会给她家送一碗;李四家到菜园子里摘菜,也不忘顺带多带一些给她,诸如此。是啊,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嘛。
按理说,这应该是最完美的画风。可到了如今,为何却没有人,愿意在秋风中,帮她使一把力?
1
最早和她绝交的是她隔壁的老李家。
老李在这一带出了名的热心肠。周围哪家有点什么事,他都会全力相助。老太太一家作为老李家的邻居,家中又如此的具体,平时自然没少得到老李一家的关照。
起初,老太太一家还知道感谢,还懂得寒暄。渐渐的,便觉得自己家困难,得他人帮助也是理所应当,再后来,连个谢字都没有了。老李一家倒也没在意这些,本来邻里邻居的,本来也就没图什么回报。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反而是周围的人看不下去,时常有人拐弯抹角的老李家人说起这些。老李一家倒是豁达,也没当回事。
那年,老李家准备把房子翻了重盖。
老太太得知消息,找到老李,想让自己儿子到老李家做工。或许在她踏进老李家的大门的时候,她还坚定的认为,这事儿准能成。
但是,这次却事与愿违了。
他儿子有精神上的障碍,这众所周知。平时连重活都很干不了。来建筑工地做工人,这本来就不妥。万一处理意外,这可如何是好?这次,老李婉言谢绝了。
老太太一听,当场在老李家院子里嚷嚷起来。一点同情心都木有,你们这些吃人血的地主,就是想看我穷的样子。
老李一家当时的心情恐怕和语言中,那个救了蛇的农夫一样吧。老李本来还想把这个理争清楚。不过后来也只得作罢。也对道理从来都是讲理的人说的。
从此,老李一家人再没进过老太太一家的门,老太太进过老李家门口时,眼神也多了几分恨。
2
那年,老太太一家被评为县级贫困户。政府出资为她家重建房屋。这对她家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老太太家院子很小,只得将建筑材料堆放在门外的公用通道上。这给周围住户的生活造成的极大麻烦。换做是常人,应该是主动跟大家说声抱歉。说实在的,谁也不会因为这个事而怎么样,谁家没个特殊的事呢。
不过,她家却越做越过,建筑材料在通道里乱推,建筑垃圾也在过道里乱放。搞得里面的住户回家都像穿越火线一般,先要爬过一座碎石的小山,再要翻过一座沙山,还要绕过水泥的堡垒,时刻提防地上的钉子……
里面的小张家实在受不了,和老太太交涉未果。只得把村委会的领导请过来解决。
几个做工作未果,村委会决定采取强制手段。打算着人用铁锹在沙堆和石堆边上疏通一个过道,以方便住户通行。
谁知,刚开工一会儿,老太太便出来阻挠,甚至直接躺倒在沙子堆上,养言:我反正是70多岁的人了,我是脸不要,命也不要,要挖就先把我埋了。
疏过道一事就这样被搁浅,里面的住户只能继续长征。
终于,她家的房屋总算竣工了,不过她们一家也和周围的邻里撤离的决裂了。竣工的宴席上,零零星星的两桌酒席,和新房实在不搭调。
3
古语有云: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一直觉得这句话过于绝对。不过,这个老太太却是对这句话做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我们也不必去苛责谁。佛家所说的“因果”不就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