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与小学的不一样
小学和初中学习有非常大的差异,小学学的是知识点,考试考的还是知识点,初中学的是知识点,但是考的是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代表学进入到中学之后出现不适应。
第一个不适应的是情绪上的不适应(或心理上的不适应),因为在小学是靠兴趣,我喜欢这门课的老师我就能学好,我喜欢这门课我就好好写作业,我就好好听课。但是到了初中以后,如果他依然在按照这种方式去学,孩子会有被老师忽略,觉得自己很孤独,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学了,七门课我不可能每门课都感兴趣,他不管怎么样都找不着兴趣的时候,他就陷入到情绪的漩涡里面不能自拔。
这是第一个变化就是情绪上的变化,所以经常会在初中的时候陷入到一种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情绪的漩涡无法自拔。
第二个是成绩不稳定。课堂上好像听不懂,更怕作业无从下手,好像又不会做,甚至可能会出现考试不及格。因为小学的方法就是靠兴趣,初中的学习一定要靠方法。什么方法?就是把知识点能够串起来,能够让它呈现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或者知识的体系,这才是考试的内容。
所以你会看有时候孩子小学的时候成绩特别好,到初中以后第一次考试就考砸了,其实这是孩子在找学感的过程,所以我说我们基于小学到初中知识结构性的变化,我们要能够理解孩子进入初中之后第二是成绩可能会不稳定。
三、孩子生理的变化。从儿童变成少年,从男孩要慢慢开始经历一个过渡变成男人。
四、心理的变化。孩子会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注重自己的想法,注重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人和情境的掌控,这是他心理层面的变化。
在小学里面把它分成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一个阶段,三四年级一个阶段,五六年级一个阶段。那么到了初中以后,其实是把六年压缩成了三年,那么初一是一个阶段,初二是一个阶段,初三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适应,第二个阶段叫转型阶段,第三个阶段叫应考阶段。
七年级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能够适应初中的生活,适应初中的自己,适应初中的学习,适应初中自己的心理变化,不要七年级的时候把孩子的成绩看的非常非常重,因为你把孩子的成绩看得过重,而忽略了孩子心理陪伴的过程,就意味着你会让这个孩子没有找到自己的学感,适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学感。
在小学三四年级是一个转型阶段、初二处于一个转型阶段的时候,他的心理变化会从青春期初期过渡青春晚期,中间叫心理转型。第二成绩的抓紧,就是我们经常会听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这是不是我们讲在初二会出现的转型现象。
第三个阶段是什么叫应考,虽然现在小学初中取消了考试,因为为了完整九年义务教育,就是把小学和初中融为一体,系统一年级一直~九年级完整这样一个教育,小学到初中不用考试,初三这一年他所经历的就是一个应考。
你可以设想一下一学期只学不考的孩子成绩好,还是边学边考的孩子成绩好?
小学的孩子的自我是建立在行动行为的方式上,到了青春期开始用自己的心理世界去建构他自己的物理世界。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大概经历了几个阶段,0~6岁时发展生理自我,也就是让自己的身体能够长好,所以六岁以前家长应该重视的孩子的运动和营养,让孩子的生理能够长得更加的健康和健全。小学是要架构孩子的行为自我,就是让孩子的动,一是劳动,二是运动,三是活动。
小学要注重孩子的勤奋感,小学是勤奋克服自卑阶段。一个孩子小学学习勤奋,进入中学以后会越阳光自信,小学家长不要怕孩子累,在小学他是架构他的行为自我。
过好初中的五道关
一、心理关
到了初中以后,自我建构心理自我的时候,家长要学会说三句话。①孩子,你有什么感觉?叫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心理状态)。②你接下来想怎么办?也就是让孩子从自己的心里世界走出来,走到物理世界里来。③(让孩子学会利用周围的资源)你需要爸爸妈妈帮你做点儿什么?
第二、人际关。
①师生关系。孩子进入中学以后,孩子需要重新去审视他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也就是说在人际关里面,孩子要能够客观的看待老师和自己这个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小学老师说实话有点像第二妈妈)
到了初中以后让孩子能客观的看待老师,重新建立和老师之间资源合作型关系,孩子学得好可以让老师获得职业的骄傲,学生把老师利用好,可以让自己学到更多的东西,这就是相互的资源合作。
那么家长在师生关系里面起到一个怎样的作用?就是家长要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师生之间的客体关系。简单的说就是孩子给家长抱怨老师这不好那不好的时候,家长既不能单纯的站在老师一边去怼孩子,更加重孩子对老师的反感,也不能直接站在孩子这边去评价,老师也会让孩子对老师有抵触。家长应该站在自己这一边。
②生生关系。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特点就是同性扎堆和异性敏感,这是我们家长需要去关注的。
③亲子关系。(重点部分)孩子到了初中以后,心理自我开始发展,要独立,要长大,要对自己的需求,那么这种心理需求他会自然的和父亲母亲分离,意味着他在心理上实现了独立,实现人格的独立。
孩子的心理断奶在两岁左右发生的,心理断奶是在大概十一二岁的时候发生的,所以这时候我们家长要开始慢慢的退出孩子的舞台,能够让孩子走上舞台,自己退到幕后,这个时候让孩子知道我背后有爸,我背后有妈,我背后有老师,他有向前走的底气和勇气。
第三、动机关。
动机的发展大概经历三个阶段,
①附属动机。在小学非常普遍,为了老师而学习,为了家长而学习。
②自我提升动机。到了初中以后,孩子的动机要慢慢的提升到自我成长目的,多做提升动力,我让为了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自己而学习,把自己打造成最优秀的自己而学习,这是这是一个叫自我提升动机。家长能的帮助孩子做的就是他最理想的自己是什么样?(帮助孩子去寻找24个人格优势当中的哪些优势,在初中这个阶段最理想的自己的样子,这叫自我提升动机)
③认知动机。
四、学习观。
学习观家长把握两个理性,①帮助孩子理性的使用学习方法。到了初中以后一定要有方法,而是最基础的方法模型是什么?是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这五个也就说能够让学习完全同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最后到考试,这一路走来,这个知识会自然的变成自身的能力,也就是他会完成一个知识的从浅层到深层,层层深入,最后从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最后从知识变成能力这样一个过程。
②理性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孩子进入初中以后,他的主要的目标是适应,让孩子能够把学习这件事儿找到自己的感觉,就是找到学感,所以在成绩这件事上,家长一定要注意放低期待,把重心放在孩子学习过程的把握和学习方法的使用。
考试成绩有两种类型,①日常的诊断性考试,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孩子发现不会、查找问题。②最后的选拔性考试。让孩子拿考后满分,而不是考试满分。
当孩子考得很差的时候,帮助孩子做好考试分析,推动孩子去做的事情,那么对于日常诊断性考试,如果孩子都能够打不会的,找到会的那么大的最后终端考试,孩子自然而然他会考高分。
五、心里关。
①家庭氛围要注意。
孩子成长的土壤就是我们家庭的氛围,你想让你的孩子的心理发展的更好,运动健全,你就把它当做成人去对待,而不要再把它当做一个小孩儿去对待,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家庭氛围要注意,尤其是现在孩子在居家学习的时候,我们留意的是我们家庭的氛围,对孩子眼前的学习都非常的影响特别大。
②关注学习实质,而不只是关注我们能看到的成绩,所以在父母期望的这部分,我们一定要基于现实去期待,基于事实性期望,基于本质去陪伴,这是父母对孩子期望这一部分找到适孩子的目标 ,用我们的方法慢慢去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我们的教育方式。
③情绪稳定,就是心理健康。青春基本上是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情绪出来的,莫名其妙的焦虑,莫名其妙的抑郁,莫名其妙的兴奋,莫名其妙的强迫,因为青春期本身他的大脑在进行大规模的纠结,那么这种修剪就像在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大脑世界大战,脑内世界战争。
脑内世界战争他自己本身已经非常不稳定了,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拿出更多的理性引导孩子的情绪,父母做孩子情绪的定海神针。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30%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
居家网课父母该怎么做?
一、手机使用规定上墙。
二、手机专区建设的坚守。
三、家庭学习计划明确。
四、家庭生活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