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中,“不出事”成为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处事原则。这里的“不出事”,指的并非领导干部守住廉政底线,而是在工作上追求不被问责、不引发舆情风险。不希望工作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但是当把“不出事”的心态,带到工作,甚至让其主导了工作的进程,就容易反噬到原本的正常工作中,使工作的开展和效果变味。
“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而善其事”这句话是中国传统中对工作态度和要求的表达,这句话的意思强调的是在某个职位上,应当考虑并处理好与该职位相关的事务,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且要努力将事情做得更好。对于工作的落实和个人的作风,应该追求“不出事”,但绝不能为了“不出事”而不作为、慢作为。我们应该在工作中精心谋划,力求尽职尽责,可以秉持不出纰漏的原则,但不能一味地害怕承担责任,为了“不出事”而懈怠,反而更容易导致出事。
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立场,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对人民负责的原则。面对群众,如果总是抱着“不出事”的心态去工作,把事情越拖越大、最终拖炸,把矛盾越拖越多、最终拉垮,不仅会让人民群众失望心寒,更在助长了形式主义,坏了好作风的同时,也会导致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损。
若事事都求“不出事”,极有可能导致行事上的犹豫不决、顾虑重重,使得许多工作只停留在走过场的表面,难以深入问题的本质与核心。害怕出事后承担责任,从而不作为的侥幸心理不可取,不应该将“不出事”,也不干事的心理养成一种惯性,从而跳不出陷入机械和僵化的死局后跳不出来。对此导致的思想上的懈怠和行动上的空转便会滋生泛滥,埋下拖沓、敷衍等隐患,最终拖累各项事业发展。
只求“不出事”的心态存在错误的地方,这在于通常以保守和逃避责任代替积极作为,忽视职责所在,缺少担当的勇气。因此盲目追求“不出事”不能也不该成为各个工作环节的常态。要摒弃“不出事”心态,尽职尽责的为人民服务,才能与人民群众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