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日色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的一首《从前慢》将多少人的思绪勾起到从前。
“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春天来的快,去的也快。春色如此,春意盎然,你需要走出校园,细细品味,踏上一辆单车,约上三两好友,叽叽喳喳谈论春天,与麻雀较上一番高下。走的太快,花还未开;走的太慢,花已不再,不徐不疾,才是我最想看到你的样子。
我们都知道,量变到一定程度才可以达到质变,那么任何事情的完结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孤独的,可能你孤立无援,无人问津,但,度过这艰难的过渡期,你才能摘得桂冠。
蔡康永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这些话既残酷又现实,你知道这些大道理,也知晓坚持可以带来的改变,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与焦虑中,你开始追求速成的宝典。
可是世界上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你看着经营公众号而蓬勃发展走向仕途的人,于是也着急忙慌的追赶潮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味为了求得关注而不择手段,然而,结果却是赤裸裸的惨败。你看着在朋友圈晒马甲线的姑娘,再看着没有曲线的自己,于是你又赶紧着手购买运动器材,结果又是因为一床被子和好梦眠而做回平庸的大多数。你看着周围人的风生水起,觉得自己苦逼不已。最终一事无成。
急切并没有带来什么,只有日复一日的神经紧绷与惶恐不安。
你会发现有的人踩着步子一步一步,不徐不慢,由量变引起质变,在你忽视的日子里慢慢展现锋芒,满满当当的充实。
你会想做很多事情,想活出自己的色彩,也会被他人所左右而不知方向。
前段时间思修老师在课上讲到北大心理健康咨询师徐凯文的演讲稿《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刷爆朋友圈、微博,里面提出了一种心理疾病叫“空心病”,文章中提到,“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30%北大学生厌学”。但事实上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病”,他们不知道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缺乏对生活的热情,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这篇文章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那么,看吧,不是只有你彷徨过。这种心理应该广泛存在过,那么你想那么多做什么。
钱武肃王曾给在他暂离家夫人的一封信里写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田间阡陌上的野花开了,你可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回家。尽管思念,还是不忍拒绝春色。
青春那几年,总是过的很快,一回头,都走散了。高三时追过的剧《匆匆那年》里写到“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我们急切地想跃过青春的烦琐,手摘星辰,触碰远方,到最后,天各一方,不复相见。口中所说的再见,竟再也见不到了。
思念无果,大雨滂沱,走在时间的河岸两边,无论你是疾步,还是慢行,都免不了雨打衣湿。哭过还是笑过,无人知晓。
我只在老地方等你,风里雨里,你慢慢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