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经济学规律的经典辩论
1.1 经济学规律真的会知道现实的经济决策吗?
薛兆丰老师的第5课讲了Armen Aichian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论文源于Richard Laster和Fritz Machlup之间关于经济学规律的讨论。
两位经济学家讨论的一个案例是:
比方说,每当雇员工资率上升的时候,他们的产品的价格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反而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产品的价格才发生较大变化。有时候工资率上升,企业家也没有少雇工人,所以他们对成本变化的反应并不敏感。实际上,企业家在做决策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根据经济学家所说的最优化原则去做。所以经济学理论中,所谓的边际分析,跟现实不相符,并不靠谱,这是这位经济学家的观点。
基于这个案例,Laster认为经济规律中的需求曲线并没有发挥作用。
而Machlup以开车是变道的例子来说明,其实经济学规律已经在决策的时候起到了作用。
Armen Aichian观察到两个案例中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决策的时候都考虑到了选择之后的概率问题。除了这个概率因素以外,经济学规律作用已经充分发挥。
1.2 分歧的关键原因是“不确定”
Laster和Machlup争论的焦点集中于经济学规律是否在现实世界中生效。他们都寻找真实的案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他们对这些案例的错误推理,导致结论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和根因。
倒是年轻的Armen Aichian一语道破天机:真实的世界里有大量的不确定
可能,经济学规律仅可以作为决策的参考,最终要选择一个未来预期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决策。
那么两位经济学家为什么会得到一个错误的结论呢?
2. 都是假命题惹的祸
2.1 推理的形式分析
讲两位经济学家的推理按照标注三段论的格式进行分解。即:
A->B
B->C
=> A->C
下面分析一下企业家在工人工资上升的案例。这个案例可以分解为下面的推理过程:
1、工人的工资上升 -> 产品的成本上升
2、产品成本上升 -> 产品的边际成本增加
=> 工人的工资上升 -> 产品的边际成本增加
3、边际成本增加 -> 产品的需求曲线平衡点向左移动
=> 工人的工资上升 -> 产品的需求曲线平衡点向左移动
4、产品需求曲线的平衡点向左移动 -> 产品价格增加,产量下降
=> 工人的工资上升 -> 产品价格增加,产量下降
5、产品价格没有增加 -> 企业家没有按照需求曲线决策
=> 企业家没有按照需求曲线做决策 -> 经济学的需求曲线在现实生活中不起作用
按照上述分析,推理过程完全符合三段论的结构要求,说明推理的错误不是出在推理结构上,而是在命题本身。
2.2 推理的命题分析
对其中1~5的命令进行逐一分析,其中命题5最可疑。
命题5与现实条件的企业家考虑问题的思路并不一致。现实条件下,一个企业家如果遇到各种问题的基本思考是:
由于企业家考虑到行业未来有转好的可能性,所以并未提升产品价格。这个决定虽然会影响当前的收益,但却节省了因人员波动所带来的长期的成本增加。综合起来,他们认为这个决定不是一个成本最优的决定。
这说明命题5与现实不符合,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假命题。
至此,终于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原因。这就是一个假命题引发了经济学的经典争论。
而现实生活中,这种利用假命题支撑自己观点的现象也比较常见。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利用对自己有利的假命题支撑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可能并不正确,如果基于这些观点来做关键决策,就可能会引起重大的损失。那么,如何避免这种逻辑错误呢?
2.3 如何避免使用假命题进行推理
现在看来,专家也是不可信的,这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研究这么深入的专家,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也会犯基本都逻辑错误。那么对于一个平常人,又要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逻辑错误呢?
前面使用推理标准化转换是一个最为简单、基本都手段。其步骤如下:
- 将推理拆分为一个一个的命题
- 按照标准三段论的结构重新组合命题。可以在组合时补充一下隐式的命题
- 检查每个三段论推理是否符合推理规范
- 检查每个命题是否为假命题
这个方法即可以用于校验推理过程,也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正向推理过程。三段论的初学者,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很好地练习三段论的要点。
3. 收获
这个例子的分析可以总结为两点:
-
专家建议也不可尽信。
各种逻辑学书籍里都会提到这种谬误。专家的观点一般仅适用于其绝对专长的领域,对于跨领域并不适用。然而,即使是专家的专长领域,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影响其结论准确度。所以,在引用专家观点是,也要进行相关的求证。 -
校验建议的方法简单易学。最简单、基本都逻辑三段论就可以做到。而判断命题是否成立的标准有下面两条:
- 推理形式符合三段论要求
- 推理所使用的命题都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