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加入宇宙公民高效阅读蜕变营的 Day19天。这19天里我用梅校长教我的9步心流阅读法读书10本,输出文字接近3万字。回望第一天看完《被讨厌的勇气》后,输出成文字我是多么困难,战战兢兢输出了2000字的文章,用时2小时,经过了10多天的积累,只要开始读书我就进入了心流状态,带着我的问题邀请智者帮我一一作出解答,输出文章时已经有了更多的格子方法论。
顺着我读书的思路,今天我翻开了一本期待已久的书。在此,我要给大家介绍《提问》一书,这本书是有着30年传媒经历,首届“金话筒讲”得主,曾采访上千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华莱士”,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百位女性之一的新闻传媒人,她的名字叫杨澜。30年间他数万次的发问,她以提问为生,凝结成了这本提问艺术。
之所以要提问,想必是得益于人的好奇心。面对“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热切追问,多少父母无言以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儿童就会发现,孩子们对世界和对自我的认知,几乎都是从提问开始的。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跟黑猩猩98.5%的基因是相同的,有1.5%的基因不同。可是我们和黑猩猩的现状却有如此大的差异,答案之一就是语言对于大脑进化的巨大促进作用。
对人类的孩子而言,2~6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重合绝非巧合,在生物进化的漫长历史中,语言能力正是人类智能发展超越其他动物的重要转折点。
有了语言,人类组织起来围猎、耕作;有了语言,人类向下一代传授经验和技能;有了语言,人类坐在篝火边讲起祖先的传说和故事,从而有了共同的身份;有了语言,人类汇聚起来有了氏族村庄民族和国家;有了语言,人类既能娱乐八卦,也能够表达出抽象的概念,道德、价值、信仰等等。
语言为载体的知识的产生与传播,塑造了人类文明。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甚至就是思维本身。
人类智能的发展是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我们看待世界,解释世界,看待自己,解释自己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提问的历史。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因为爱提问而送了命,他的名字叫苏格拉底,他做了什么呢?无非是用连续提问的方式,启发人们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观念是否可靠。
承认无知,挑战已知,正是科学兴起的原因。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说:“我用来判断一个人的,是依据他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他给予的答案。”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提问的能力比回答的能力更重要。”迪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今天或许可以改为“我问故我在。”
问就是人类探究精神的体现,是人类智能的核心。当一个个提问被制止扼杀贬低,久而久之人们懒得去问,甚至懒得去想了,好奇心被压抑,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也进入休眠。好消息是今天我们的观念和教育模式正在被重塑,从偏重教知识教答案,到教方法教提问,鼓励终身学习,还包括突破边界,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把审美带入科学,打开观念的束缚,我们的孩子正变得更善于提问。
通过提问我们探索新知,启发想象,增进自知,达成共识,去解决那些棘手的问题。可以说,提问是认知与沟通的语言方法论。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提问的能力,并且通过学习提升这种底层能力,改善自己的认知与沟通的品质,甚至改变人生的轨迹。
如果一定要为提问之道加一个副标题,我想这样来表述:“它是认知与沟通的方法论。”
如何更好的问?
在提问之前,我们的好奇心应该被唤醒或激发。当然好奇心也是习得的,可能会被压抑,也可能在练习中被强化,并驱动新认知持续生成,甚至成为一种习惯和思维方式。
当提问开启,通常可以以开放式的提问来暖场,闭合式提问,也即是单刀直入,但也有风险,真正的技巧在于创造性的组合,在开放与闭合之间实现漂亮的开场。
场景化提问也称为情景化提提问。情景可以是建筑、陈设等有形的场景因素,也包括颜色、气味、声音等无形的场景因素,场景化提问不仅有利于舒缓受访者心理状态,更有利于丰富的信息在场景中戏剧化交集。
共情式提问是利用问题建立共情关系,通过提问引起受访者积极的心理与情感回应。共情不是同情,同情是站在对面,共情是站在同一角度,用提问彰显双方的对等关系并表达理解。
假设性提问是最具创意特质的提问方式,基于事实,但又不限于事实,它是将角色情景、时间乃至观点进行虚构风格的重新创造,引导受访者的思考激发受访者的情绪,用想象的张力去组合构造生发另外一种可能的观点或答案,以其揭示有关人物或事件的真相。
转场式提问是将正在进行的谈话推入新的阶段,转向新的轨道,他是提问者掌控谈话节奏,优化谈话价值的提问方式。
阐述式提问是运用引文、数据、例证等完成话题引申和观点论证,弥合认知鸿沟的提问技巧。
质疑式质问是提问者采取温和或极端的风格,以对抗的方式发掘事实真相、曝光、隐秘信息,找寻问题、症结揭秘历史类目的提问方式。
婉语式提问是采取婉转迂回间接的提问方式去触及难以接近的敏感话题禁忌话题或隐私话题领域。变不能问为可以问,提问者需要打开的,不是受访者的门,而是先去敲开一扇小窗。在迂回的道路上帮助提问者逐渐靠近真正的目标答案。
不懂得沉默的人,一定不懂得倾听,不懂得倾听的人,也一定不会提问,人类通过听说读写认知自我和世界,作为最基础的语言技能,在双方交流过程中,倾听是语言与非语言的高度协作,是提问与沉默的有效对应与有机呼应,提问中的留白并不意味着交流中的空白,而是提问者在倾听中的沉默与倾听中的反馈是通过有效倾听所达成的认知上的默契与共鸣。
结语式的提问是宣布或暗示谈话终止的提问方式。提问结束也并非意味着终止,是对下次对话的预约,是缔结新关系的起点,是持续的认知更新。提问者与受访者的协同创意头脑风暴让结束具有金句的能量,引出的答案往往是箴言版本的人生智慧。
《提问》一书是一本信息量极大的书,除了介绍了提问的不同方式,也像我们展示了提问的魅力。我是宇宙公民高效阅读蜕变营第12期爱学习爱分享的Kathy婷,希望和我一起读更多有意义的书,诚挚地邀请您加入我和小伙伴儿的行列,一起来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