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共读D16 《习惯逃避》
厘清自己,你就厘清了一切。所有的逃避都是对自我的逃避,所有的不清楚都是对自我认识的不清楚。
你越能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你的意见就越可能被采纳,你也越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现实中的你,是不是在表达意见或面对利益时,特别害怕与人发生冲突,所以就刻意不表达自己的意见、主动牺牲自己的利益以求与别人保持一致。这样时间长了,你就会被边缘化,无价值话,也丧失了表达意见的资格,即使不堪忍受后,奋起反抗,也不会再有人在乎你的感受。
(觉察:现实中的我,好像就是这种类型的。不敢提反对意见,怕跟别人有冲突。一旦发生冲突,我会感觉特别难受。甚至不想在这个环境中待下去。)
你害怕发生人际冲突的根源在于,你认为人际冲突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这种灾难性的影响是你无法面对和应付的。其本质原因是,在年幼时期习得的害怕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模式的迁移。
在害怕冲突者的幼年亲子模式中,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控制权,父母要求孩子必须按照他们的做法去做,否则就会遭到暴力惩罚。所以,在孩子心中就形成了一种认知:表达不同意见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它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慢慢地,孩子就会把表达不同意见与恐惧关联起来,就自动习得了不敢表达不同意见的行为。
有的父母还会给孩子不按照要求做事,提出不同意见赋予非常糟糕的含义。孩子不按照父母要求做,就不是好孩子。把表达不同意见,和“自己不够好”,“被惩罚”等相关联。
(觉察:我的父母不是控制型的,也不会总要求我们按照他的要求做,因为他们也很少给我提要求。那我为什么会不敢表达不同意见,我的习惯逃避来自哪里呢?我在我的童年里搜索到二个画面:一是严厉的老师。我们不按照老师要求做,就要被体罚。我也曾经有过被老师打的经历。二是不被满足的需求。记得我小时候跟父母要求买个什么东西,很少有被痛痛快快满足的时候,要不不满足,要不被吵一顿再满足。所以慢慢地,我就不愿意提需求了,有需求也不跟父母说,闷在心里。因为我潜意识里有种预感,说了也不会被满足,接着是委屈的感觉。所以,很多时候,我有需求就不愿提了,只会感觉自己委屈,有时候会哭。母亲还说我爱哭。有事不说出来,太闷了。结果我真得就变成了一个闷孩子。
写到这里,我顿时开悟了。我的逃避型性格就源于这里,不敢表达不同意见,是因为我预感到表达了,别人也不会听取的,先是自我否定了。刚开口表达时,委屈的情绪也同时出现,所以有时候会失控。怕尴尬,所以就逃避,干脆不说了吧。)
害怕与别人发生冲突的人,本质上是害怕面对自己,以及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他们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应该惹别人生气,如果让别人不开心或者让别人对自己产生敌意,那么一定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觉察:我承认我又中招了。总而言之,这里是跟人的自信度有关,自信心不够的人,就会害怕跟别人有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