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是想教育孩子,还是了解孩子,还是引导他建立好习惯,都需要通过沟通来实现。亲子沟通,是父母完成引导首当其冲的落地动作。如果这个动作失败了,那么所有的目标,即使有一时的作用,也无法持续长效。不懂沟通,一切的期许都是一厢情愿;不会沟通,对孩子的爱很可能变成伤害。所以说,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那怎样沟通才有效呢?亲子沟通的要诀有哪些?
首先,亲子沟通要遵循55387定律。
55%指的是态度,包括仪表、肢体语言、表情、神态等,沟通时态度是傲慢还是谦虚的等,没张嘴说话,就是一个样子。38%,口吻,语气,说话的语气是严厉的,还是温和的。合起来93%,语言的内容只占7%。我们总是习惯把注意力放在说话的内容上,而忽略了很多语言内容之外的东西。如果55和38都没管理好,那个7根本输出不了。
试想,一个人态度傲慢,居高临下,语气里透着不耐烦,那我们还会去关注,赞赏对方说的话吗?很难,即使他说的对,我们也会搜肠刮肚找理由否定他。因为对方让我们不舒服,我们需要一些东西去抵御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从而进入情绪对抗。反之,一个人态度温和,带着尊重与我们说话,语气里没有攻击,稳定平和, 我们也愿意听他说了什么,就算说的有瑕疵,我们也愿意表示理解。
有这么一个场景。妈妈跟孩子约定晚上八点洗漱睡觉。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都快九点了,发现孩子还在玩,忍不住一下子咆哮:“怎么还在玩,你看看都几点了?说好的八点洗漱睡觉,怎么没记性?一点都管不住自己”。然后啪地一下夺过孩子手中的玩具,拽孩子洗漱。这时,你发现孩子瞪着你,不情不愿地被拽起。妈妈愤怒,孩子怀着情绪去睡觉。
另一个场景:妈妈看到九点了孩子还在玩,慢慢地走到孩子身边,用柔和语气说道:“宝贝,咱们不是约好了到八点就要睡觉了。你看现在已经过了八点了,那你是不是说话要算话呢?”孩子会怎么反应?听进妈妈的话,立刻收拾;或者玩在兴头上,跟妈妈提个小条件,再玩五分钟行不行?不管怎样,沟通都不会是鸡飞狗跳,火药味十足。
卡耐基《人性的弱点》里也提到的一条原则“沟通始于友善”。如果对方心中充满了对你的怨言和猜忌,你用任何逻辑也无法说服他站在你这一边。一滴蜜比一加仑胆汁更能吸引飞蝇。文中提到的案例,一位小伙子想跟房东谈降低房租,过往的房客从来没有谈成功过。但他成功了,他是如何做到的?他一开始就说他有多喜欢这个公寓,由衷地赞美,夸房东把公寓管理的经井井有条。后来说道非常想多住一年,但是付不起这个价钱。从来没有房客这么友善地和房东沟通过,房东很开心,开始倾述,接着主动提出减少房租,并且还再次让步到小伙子满意的价位。友善、感激、体谅对方的谈判方式奏效了。
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孩子。孩子更是情绪的俘虏,他们捕捉到什么情绪就会和什么情绪联盟。当发现父母动作、语气和态度里有指责、抱怨、不耐烦等负向情绪时,他们马上就会让这些情绪成为自己的,然后带着这样的情绪和父母对抗。无论是显性对抗——大哭大闹,还是隐性对抗——装没听见回屋,都是孩子的态度,潜台词是“我不喜欢你的态度,所以我不想听你说话”。这边父母还在不平“我说的都是对的呀,你为什么不听”,殊不知沟通在一开始就失败了,败在态度和语气上。
55387是沟通的始发站,从这里出发,沟通才能走到良性轨道上。所以想让亲子沟通更高效,父母首先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①父母神态表情要保持平静,态度温和;肢体语言也要注意,不要摔摔打打,夹带火气。
②语气口吻要保持平和,尤其是张嘴说出的第一句话,往往决定着本次沟通的成败。
亲子沟通的第二点,接纳孩子的感受,学会共情倾听。
很多父母在听孩子说话时不自觉带着一种优越感,孩子知道的怎么会有大人多。孩子刚说了个开头,父母就粗暴地打断:“行了,你别说了,说半天也没说明白?”,或者还没等孩子说完,就输出观点:你说的都是啥呀?我觉得应该......。马上打断孩子,立刻下结论,对孩子施加评判和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跟你沟通了。
两年学说话,半生学闭嘴。听得动作永远要大于说。每个人都有一种想要对别人的话进行评论的倾向,这是人性。共情倾听,是在别人表达一个观点时,我们的反应是:为什么呢?我想听听你的观点。接下来,你会发现,无论我们是否定或认同对方,我们都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卡耐基的侄女刚来纽约帮他处理事务时19岁,经验不足,犯了很多错误。卡耐基忍住批评侄女的冲动,告诫自己:你的年纪比她大一轮,你的工作经验是她的一万倍,你怎么能以自己的事业、判断和积极性来要求她呢?你自己在19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做过的蠢事还少吗?正是因为共情,从对方角度考虑,对侄女犯错的恼怒也就没有了。
我们来看看他是采取什么样的话语来表达批评:你这件事做的不太对,但是天知道,你这个小错和我以前犯过的错比起来算不得什么。等你有经验,你自然有判断力了。你现在已经比我你年轻的时候强多了。我自己做过很多愚蠢的事,所以我没资格批评任何人。不过你想想,这件事要是这样处理,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再来说说我跟我儿子的案例。
有一次,跟儿子说好了晚上录好书推荐,就是照着稿子,有感情地演说出来,我给录像。看他晚上有点困,于是,我就想着今晚上就试录下,权当练习,明天再正式录。心里这么想着,我并没有告诉孩子。(没有尊重孩子,自己随时改计划,)
一共有三页纸,他把稿子靠在电脑屏幕上,并排放着。最后一页左侧的部分被压住了一点,他跟我说,他读到最后一页时,让我帮他把第三页提前抽出来。我漫不经心地答应了。然后漫步经心地录着,反正是试录嘛。到最后一部分,突然看见他停下来,又急又气地冲我嚷嚷:妈妈,你怎么不帮我把第三页稿子换好,我都提醒你好几次了!
然后说着说着就带着哭腔了:本来我前面都录的挺好的,就是你没及时给我换稿子。不录了,不参加了,以后都不参加活动了!(宣泄情绪,持续发酵)
让我们来看看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沟通:
我:我们再录一次就好了。再说也没有白录,如果想用前面的,可以剪辑合成的。(急着想解决事情,而不是先处理情绪)
儿子(哭着):那也没有一气录下来的好。
我:我没有看到你提醒呀。我只注意手机里你的镜头了,没看到你的动作呀。(顺从了人性的弱点,为自己辩解,找借口。)
儿子:我都提醒你好几次了,我都轻轻拍桌子了两次,你都没看到。
我:你的动作是不是特别轻?我也没有注意到呀。我们再录一次就好了,很短几分钟就能录完的。
儿子:不录,不录,就是不录了,以后都不参加活动了。
我:你这孩子,这么这样。这么点事,动不动就说不参加活动了。
双方对抗,折腾,都不开心。
第二种沟通:
我: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很伤心,又很委屈,觉得辛苦录制白费了?(说出孩子的感受)
儿子哭着说:我都提醒你好几次了,我都轻轻拍桌子两次,你都没看到。
我:是呀,你都提醒我好几次了,我还没看到,是不是觉得妈妈太不细心了?(当我们开始承认自己有错误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也会好转。)
儿子:是呀,我那么着急地提醒你,结果你完全没看到。录之前你答应过我,你帮我换页的。
我:是呀,妈妈没反应,你当时又没办法大声提醒我,你一定很着急。妈妈答应你换页,却忘记了。(肯定孩子的感受)
儿子:是呀,我本来可以一下就录好的。结果这样,我不录了。
我:嗯,你现在不想录了。(重复孩子的话,只要说出来就好,不用带任何评论或者焦急,接受他现在的做法)
第二天,孩子主动找我录视频了。
当接纳孩子的感受,理解他的感受,给他时间和空间时,他反而会配合了。
共情倾听五个要点:
①认真专注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孩子的话。
②等孩子说完,简单重复他最后说的一句或半句话(让对方知道我们了解他的看法)
③换位理解孩子说的话;
④提出孩子观点中我们认可的部分,并说明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让对方接收到我们理解他,认为他的某些观点是有价值的)
⑤提出你的建议。如果是反对的观点,给出充足理由。
简单称之为:认真倾听,复述观点,理解观点,认可观点,提出建议并给出理由。
当你不知道怎么去共情时,有一个简单动作让你通往共情,就是简单复述孩子的观点,说出孩子现在的感受。
亲子沟通还有几个注意事项:
一是:跟孩子说话,要简洁,不要啰嗦,一句话中不要超过三个信息。我以前就有过这种体验,跟孩子说一堆话,还没有停顿,结果孩子瞪着双无辜的眼睛,跟我说,妈妈,你在说什么,我听不明白?怎么可能听 不明白,我说的都是简单词语,不过是组合在一起,我的心里是非常不理解的,但看着孩子无辜又无奈的眼神,看的出他是真的努力去听我说,但是没有听懂 。
二是,多用“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怎样,你为什么?”以孩子为核心,多用“你”做主语,把说话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把空间和时间都留给孩子。
三是,多用正向激励,对孩子鼓励的价值远远大于斥责。把我们的管教行为和对孩子的爱剥离开来,让孩子在被管教的同时明白,妈妈只是不喜欢我这个行为,但是她爱我这个人。父母可以批评孩子,但是注意,批评只针对孩子不好的行为,而不能上升到攻击孩子人格品质层面。如:你怎么那么笨,还是我儿子吗?怎么有你这样的孩子?这么简单的事都干不好,你还能干啥?因为我们一旦否定孩子的品性,而且经常顺嘴说,就相当于给他做负面催眠,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受到重创。
养育,没有公式可以套用,只有我们父母不断地反思,拓展思维方式,提高思考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帮我们真正走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