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一定记得《诗经·邶风·击鼓》这么复杂的名字,但是我相信你一定听过这句话: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句话正是出自《诗经·邶风·击鼓》,是一位出征在外多年的将士的内心独白。
他说:
“我在千里之外,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很多士兵牺牲了。所幸,我还活着,还能坐在异乡冰凉的土地上想着你。”
“那年,你刚嫁给我的时候,是多么乖巧可爱啊。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亲爱的姑娘,你还记得我的样子吗?”
“那一天,我拉着你的手说着绵绵情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你肯定无法想象仗一打起来,场面有多么混乱……那战鼓啊咚咚咚地震耳发聩,刀与箭在眼前呼啸……”
“唉,这仗啊打了一年又一年,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去见你!不过你放心,我一定努力地活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就是《诗经·邶风·击鼓》所描述的场景: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是一位被征发多年在外征战的男子对战争的厌倦与亲人的刻骨思念。
二
从前有句名言很流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句话是大诗人泰戈尔的,自然有动人之处,但这份闲愁到了《诗经》里还略显单薄。
对于《邶风·击鼓》里那位将士来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明知道我爱你,我们却隔着生与死的距离……
真的,人一旦走上战场,谁也无法向爱人承诺某一天可以活着回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少人怀着这样的美梦埋骨在了异乡?
以前在老家,邻居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跟着孙子孙媳妇住在老家。大儿子已经去世了,小儿子在省城。小儿子和小儿媳妇是通情达理之人,说儿子尚在哪有奶奶常年跟着孙子住的。但是,老人家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跟着去省城享福。
后来有一次小儿子借口接她去省城过年,带走了她。一个月之后老人走失了,幸好老人神智尚清楚,记得小儿子的电话号码。好心人将她送去了派出所,派出所民警及时联系了她家人。
一大家子人接到老人后又是心疼又是责备,就连值班民警都劝她:“老人家,您以后可别一个人乱走了,大家伙都担心着呢!”
老人却不买账,抓着警察的手说要回老家,还说儿子不让她回老家。弄得小儿子夫妻俩一脸尴尬。
后来老人还是回来和孙子一起生活在老家。直到她去世时,大家才知道了真相。
老人临终前对儿孙说,“以后无论你们多么发达,这座老宅不许丢。不然你爹、你爷回来了,找不到家……”
闻者落泪……老人家的丈夫战争年代去从军,说好一定会回来的,结果一去不复返。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可是那些说好的白头偕老呢?你为什么没能兑现?
曾经见过烈士陵园里的墓碑,很多都是无名氏。时隔久远,有的战争,后人只知道牺牲的大致人数,无法知道每一个战士的名字,所以便有了一个又一个无名的墓碑。
我在想,那每个墓碑里埋葬的战士,他们身上也该有一段动人的往事吧。在他们遥远的家乡,父母妻子孩子永远都在翘首以待。
可是,他们却再也回不去了……
三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无法回避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爱情悲剧?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
很显然,是战争。
世界上最恐怖与不幸的事,莫过于战争了。还记得去年一部叫做《无问西东》的电影吗?战争让那么多的儿童无家可归,他们没有衣服穿,没有食物吃,面黄肌瘦。每天期盼着沈光耀开飞机经过给他们投下一些馒头。然而,不久之后,沈光耀却牺牲在了战斗中……
他勤学上进,心地纯善,那么一个优秀的男孩子,还没来得及感受大好的人生就牺牲了。
他是英雄,值得尊敬!但是,如果没有战争呢?如果没有战争,他可以做父母孝顺的儿子,将来还会娶妻生子,过一过即使庸俗却无限美妙的人生……
我想起了一本叫做《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的书,记录了在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之后人们的悲惨生活。受过辐射的人被隔离,生病,死去……所有的人被转移出家乡,然而他们又不会被别人接纳,因为他们的身体里有辐射……
怀着孕的女人,必须忍受眼睁睁看着丈夫被辐射慢慢折磨至死的痛苦……最后,连生下的孩子也因为受到辐射而无法存活。
严格地说那不是战争,可是对于切尔诺贝利人来说那就是战争,跟战争一样可怕,残酷……
我想起了那些在与歹徒搏斗中牺牲的勇士们,想起了那些因为救灾救难而牺牲的战士们……
谁的身后没有等待他们的家人?母亲做好了饭菜,妻子哄睡了婴孩,他们相扶着盼望着。可是那个人,却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没有谁喜欢战争,没有谁喜欢灾难,但是当它们来临时总需要有人去担当,有会有人牺牲。
我们多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里!
我们为《诗经·邶风·击鼓》里的凄美爱情感动,但我希望这样的故事再也不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