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刚过的那几天,正是走亲访友的好时机。
知己好友王姐相邀,从烟台自贸区的主城区出发,驱车走天山路,拐秦淮河路,上昆仑山路,跨繁忙的北京南路,进人车稀少的福新路,取道更偏僻的延锋路,再向南弯进上庄路,然后,沿着村级小路前行不远,大约两百多米开外,一爿小店赫然入目。
跑这么远,为的是福山当地的两种小吃,面鱼配福山老豆腐。
饭店虽小,内有乾坤。
这是一处坐落在小村子里的民房,村子的名字有些怪,叫做“巨盆李家村”。属于烟台福山区。
民房共六间,店家老板把所有的房间都改造成了雅间,大客厅内则安放了一些散座。
饭店的主要菜品,是典型的鲁菜风味,外表普通,但是极其讲究用料的新鲜度。所以,虽处江湖之远,巷子深处的酒香依然引来大量吃货。
要去吃饭,必须提前一天预定座位。否则,对不起,雅间客满,您只能坐在大厅。
(面鱼。看着就有食欲。)
对于北方的朋友,尤其是东三省以及华北几个省份的朋友,面鱼,可能并不陌生。而对于其他地方的朋友来说,,则比较陌生。
曾经有南方的朋友到我老家做客,看到面鱼之后,纷纷表示,不过如此!看上去,这不就是放大版的“油条”嘛。
其实不然,除了都是油炸之物外,从和面,到制作都与油条有区别,吃起来的口感也很不同。只有在您亲自品尝之后,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味所在。
吃面鱼,必须配福山老豆腐。
看到老豆腐之后,相信看官您一定和我那几位南方朋友一样,又一次偷笑了吧?
这不就是“豆腐脑”吗?!叫的文雅一点,名曰“豆腐花”!
其实,又不然。
豆腐花,制作过程中用的是石膏,是利用硫酸钙让豆浆里的蛋白质凝结,从而形成白嫩的“豆腐花”。
汉朝,淮南王刘安府中的术士们,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石膏和豆浆之间碰撞出的奇妙火花,从而让豆腐从我国的中原大地走向了整个地球。
老豆腐,不用石膏,在制作过程中用了“斩子”。斩子,这个词儿是老家的说法,从写法上来看,有些吓人。
实际上呢,这个东西也确实能要人命!
(白毛女剧照)
地主黄世仁,上门逼债,加工豆腐的杨白劳万般无奈,喝“卤水”而死。这个卤水,就是我们老家所言“斩子”。这是《白毛女》里面的故事情节。
卤水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镁,当然还有其它成分,是晒制海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副产品。
有歌中唱到“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其中的“苦”,主要也是氯化镁使然。氯化镁能抑制蛋白质的活性,使其凝结成块。大量食用卤水,会对人体造成致命危害。
谚语中“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点豆腐的时候,卤水的用量得到控制,用量极其微小,所以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并且,这微量的卤水也已经和豆浆中的蛋白质反应完成,并不会再有卤水进入人体了。
说到与“卤水”有关的谚语,潮汕地区有“咸过药卤”一说,是形容“太咸”的意思。
这个药卤,指的是卤制肉类过程中的“卤水”,与我老家的“斩子”风牛马不相及。潮汕人非常喜爱的“卤水拼盘”,制作过程中的那个卤水更应该叫做“高汤”,笔者认为。
(卤水拼盘)
吃面鱼必须配老豆腐,吃老豆腐,必须佐以韭花酱和虾油,否则就不是正宗的“福山老豆腐”。
而说起福山老豆腐,传说还与“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有关。
王懿荣在京为官,是他的家人将制作老豆腐的方法传到了福山。所以,六朝古都的北京城,有老豆腐。远在千里之外的福山城,也有老豆腐。不知道这是否属实。
不过,说起来也怪,现在,在烟台的其它地方,都管这种小吃叫“豆腐脑”,只有福山,叫“老豆腐”。
福山,是菜系之首“鲁菜”的真正发源地。从福山当地走出去的烹饪大师数不胜数。
从清代到民国年间,享誉北京城的“八大楼”,竟有六大楼是福山人所开!
当年,位于王府井的八大楼之一的“安福楼”,大账房李作宴就出自福山古现李家村。
电视剧《传奇大掌柜》的主人公栾学堂,本来目不识丁,却凭借一手绝代鲁菜技艺,在北京创办“丰泽园饭庄”,成就人生传奇。栾学堂是福山浒口人。
(传奇大掌柜剧照)
1955年,毛泽东主席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在怀仁堂向十大元帅、十大大将授衔。王义均担任烹饪“百桌将军宴”鲁菜名厨之一。王义均是福山河北村人。
现在,与巨盆李家相连的古现镇(古现街道),正在投入巨资打造“古现文旅小镇”。从规划图,可以看出小镇规模宏大,令人神往。
(笔者翻拍的规划图)
当然,毫无疑问,规划中必须得有“王懿荣纪念馆”。也必须得有“胶东鲁菜美食街”。
(模型图)
除此而外,笔者最感兴趣的是“二十七进士精品酒店”。
二十七进士,其实也与王懿荣家族有关。王氏一门,先后出了二十七位进士,真可谓文风浩荡,震古烁今!
另外,古现的王氏家族也有一些没中过进士,但是依然足以彪炳史册的人物。出生于福山河北村的文学家王照圆就是其一。
王照圆身为女性,当然无缘科考,但是这并不耽误她著书立说。
王照圆自幼勤学,年长后嫁给栖霞县人郝懿行。郝懿行中进士,官至户部主事。王照圆随夫进京。
郝懿行为清代著名学者,著述颇丰,其中《春秋说略》得到四库全书总编撰纪晓岚的大力肯定。王照圆帮助自己的丈夫整理文稿,功不可没。
同时,她也撰写了《烈女传补注》、《烈女传校注》等多部重量级的汉学专著。
“高邮王父子,栖霞郝夫妇”,成就当朝汉学研究的一段佳话。
郝懿行在六十八岁去世,因一生为官清廉,逝世后,竟无钱下葬!时年已经六十二岁的王照圆毅然扶柩归乡,将丈夫归葬故里。
此后二十多年间,王照圆整理丈夫遗稿,直至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古人一瞑百不见,长使今人泪如霰!
笔者在此双手合十,真心期望——古现文旅小镇的建设者们,能够在关注大人物、大事件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关照一下那些值得记住,值得纪念的普通人物!因为,这才是最接地气的文旅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