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听了两节公开课,针对这两节课下午进行了教研,这种高效率的工作方式,使我的一天收获满满。
第一节课是一年级的吴老师讲的《比长短二》,主要内容是通过重叠法来比较长袖和短袖,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区分长袖和短袖。上课伊始,吴老师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之后引出贝乐虎,顺势抛出问题,面对长袖和短袖,晴天和阴天,贝乐虎该怎么选择衣服呢?
在吴老师一步步的引导下,同学们总结出比较衣服长短的方法,即先把两件衣服的肩膀对齐,再比较衣服的袖子,袖子多出来的即为长袖,袖子没有多出来的即为短袖。
按照此种方法,吴老师拿出了两件实体的长袖和短袖,让同学们进行比较,A组学生能顺利的说出哪件衣服是长袖,哪件衣服是短袖,B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作答,C组学生跟着老师指一指说一说,接下来是巩固练习环节,同学们来为贝乐虎穿衣服。
在课程的最后,吴老师还精心挑选了有关长短的视频律动,和同学们一起进行放松活动,最后是总结和作业的布置。
整节课,思路清,目标明,重难点突出,教师教态得体大方,语言精练准确,虽然学生程度不一,表现不一,但总体达到了预期目标,为吴老师点赞!
在肯定优点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细节的问题,如关于晴天穿短袖,阴天穿长袖的争议,分层教学不明显,教具展示有些小。
另外一节课是五年级郑老师的《认识几时半》,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几时半时分针指向几,时针指向几?依然是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之后出示小明起床时间8时半,通过演示钟表的转动得出:分针从12走到6表示半时,接下来看时针的走向,通过观察得知,时针走到了8和9的中间,过了8时,就表示8时半 。
接下来看小明读书的时间,上午10时半,让同学们回答,10时半分针指向几,时针指向几,依次类推,观察小明踢球的时间,下午4时半。最后总结出几时半分针和时针分别指向几,之后是游戏环节,送钟表回家。课程尾声,一起帮学生梳理总结这节课的内容,布置家庭作业。
这节课的不足在于教学思路不够清晰,重难点不突出,教师讲授太多,学生表达和思考较少,没有关注到个别学生,分层教学体现不明显。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来说,确实有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在平时多多注意。
综合两节课的授课情况及教研时老师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我也在思考,如何上好一节课?首先要结合课标背学生、背教材,确定重难点,之后需要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如导入,新授、巩固练习或拓展延伸,总结布置作业,在具体上课实施中还要关注个别学生,体现分层教学,及时驾驭和调整课堂。
这就要求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每节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夯实基本功,向更高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