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故事,就从郑国 说起吧。
先说一下郑国的由来。
姬友,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异母弟,从小就聪明英武,吃苦耐劳,担任王室司徒一职。司徒这个职位,除了管理土地垦辟、井田划分和农田耕作,还要管理诸侯封疆的划定和军旅事宜。
放到现在,相当于国土资源部部长和建设部部长。
工作能力出色,为人吃苦耐劳,也颇得民心,又是王室子弟,宣王便把郑地封给了他,爵位伯爵。这时候的郑地并不是今河南郑州,而是靠近西戎部族的一个地方,在今陕西凤翔。
在这里说一下周朝的爵位等级。周朝爵位分五等,由高到低,分别是公、侯、伯、子、男,爵位只是等级划分,主要是为了确定诸侯们的政治名位,并不代表职权大小。
到了西周后期,西戎部族逐渐强大,在周王朝边境经常进行大规模的抢掠,不仅对周王朝形成了威胁,也成了悬在郑国头上的一把利剑。
姬友也慢慢意识到:周王朝的衰败已成必然,此地绝不可久留!给自己找退路才是正经。
于是找到阳伯父。
阳伯父何人?宣王、幽王时的太史,周朝最明的人。
幽王二年,西州三川皆震。
阳伯父第一时间给出预言:
周将亡矣!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大意就是:国家就要灭亡了,阳气在下,被阴气压着,不能上升,所以才会有地震,水源也必被阻塞,没水拿什么灌溉土地,人民怎么生活?还举了俩例子,伊水、洛水断流,夏朝亡,黄河断流,商朝亡,如今泾水、洛水、渭水被阻塞,也快了,山崩川竭正是亡国之兆,如果亡国,绝对不超过十年。
准不准?
就在当年,泾水、洛水、渭水枯竭,岐山崩塌。
幽王十一年,镐京城破,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整整十年!
这绝对是当世智者。
找他准没错!
“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免死?”
非常直接,国家要乱,我管不了,得给自己找块地,留条活路。
阳伯父把当前国际形势划拉了一遍:
西边有犬戎,打不过,不行。
东边有齐国,齐国是大国,还有特权,也打不过,不行。
南边有楚国,楚国是大国,南方蛮族,还是打不过,不行。
北边有晋国,晋国是第一大国,还是你长辈,更打不过,还是不行。
一连四个不行,泪花在姬友的眼眶里打转:那我郑国只有坐以待毙的份儿了?太史大人,您要救我呀。
阳伯父也不再卖关子:还有中间呢,东虢国、刽国,这两国国家小,爵位低,国君也昏聩荒淫,不得民心,可以先去那里发展,等以后有机会灭了他们......
姬友茅塞顿开,很快就有了主意。
前面也说过姬友是王室司徒,可以以王室名义行事,他先是将这两国国君请到都城,然后以搞经济特区为由命这两国各自献出十座城。
这两国国君果然昏聩,不但信了,还乐的屁颠颠的:国家投资,中央领导亲自主持,不但能发展经济,还能和中央领导搞好关系,绝对的好事!于是各自献出十座城。
姬友上报幽王,自己弄了块地,想把国家搬走,幽王做个顺水人情,当即批准。于是,郑国举国搬迁,在今陕西华县。
姬友为郑国找到了活路,他自己却在犬戎之乱中战死,谥号为“桓”,史称郑桓公。
郑桓公死后,世子掘突继位,是为郑武公。
郑武公是郑国历史上少有的雄主,他继位后,依仗勤王之功,假借天子之名,彻底灭掉了东虢国和刽国,郑国周边的数座城池也被他全部拿下,后又灭掉胡国,迁都新郑,在国内大力发展经济和军事,郑国在他的治理下,由一个借别国城池生存的小国,一跃成为中等诸侯国。
在犬戎之乱时,申侯对年轻有为的掘突就极为看重,便将自己的小女儿姜氏许配给他,不过当时姜氏还太小,直到郑武公十年,才正式迎娶姜氏为夫人。
也正是他这位夫人,在他死后,亲手导演了一场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的好戏。
公元前757年,姜氏为郑武公生下了第一个儿子。不过这个儿子的降生并没有给姜氏带来任何喜悦,反而让她受到了不小的惊吓,因为这个儿子是倒着生出来的,就是脚先出来,差点要了姜氏的命,使得姜氏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受到了极大伤害,就给儿子取名为寤生,寤生——倒生、逆生的意思,就差直接叫难产了,对自己儿子的厌恶可见一斑。
又过了三年,姜氏又生下了第二个儿子——段,这个儿子生产的时候十分顺利,而且段生得十分乖巧可爱,姜氏非常偏爱这个儿子。
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寤生在出生后不久就被立为世子,姜氏却因喜爱段多次向武公提出废掉寤生,立段为世子。
武公却很明白,废长立幼,取祸之道。而且寤生严谨忠厚,没有任何过错,绝不能轻言废立。要知道,幽王的尸体可才刚凉。
不过为了安抚姜氏,武公便把共城封给段为食邑,所以公子段也被称为共叔段。
公元前743年,郑武公病死,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同时承袭父位,继续担任周王室的卿士。
郑庄公已经顺利继位,臣民拥护,按理说一切已成定局,可是姜氏后来的行动,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偏心眼的至高境界。
姜氏找到庄公,对他说:寤生,你现在已经是国君了,整个郑国都是你的,可是你弟弟呢,才守着共城那屁大点的地方,再给他封块地吧。
庄公恭恭敬敬:娘说的是,您说,封哪里。
姜氏开口:制邑。
庄公脸色大变:制邑是我国的军事要塞,是除了国都以外,最为险要的地方,先君有命,制邑必须由国君亲自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分封给任何人,您再挑个别的城池吧。
姜氏又开口:就知道你会用先君之命来堵我的嘴,那就京城吧。
庄公沉默了,要知道,京城是可与都城新郑媲美的大城,城高墙固,富庶繁华,虽然险要不及制邑,可富庶程度,远超制邑。相比之下,他更舍不得京城。
姜氏见庄公沉默,顿时发火: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干脆让我们娘儿俩去外面要饭吧!
庄公无奈:娘不必生气,京城就京城。
次日朝会,庄公召集群臣,宣布将京城封给公子段。
第一个出来反对的是大夫祭足:主公不可,按规制,大的地方的城墙,不能超过都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京城的建制规格几乎与都城相等,将京城封给段,早晚要出事。况且夫人向来偏爱公子段,先君在世时,就多次提出立段为世子,主公一再纵容,只会助长他们的欲望,地上的野草蔓延起来都难以彻底铲除,更何况您的弟弟,主公应早作打算。
庄公回道:我娘一再提出,我若不答应,岂不是不孝,这事就这么定了。
共叔段被封在京城,因此也被称为京城太叔。
太叔在赴京城之前,姜氏找到他,小声对他说:你大哥丝毫不顾及你们的兄弟情义,整个郑国都是他的,却连一个小小的京城都舍不得给你,你到了京城以后,要好好经营,操练军队,等以后时机成熟,我们里应外合,把郑国从他手里夺过来,你要是当上国君,娘就是死了,也能闭上眼。
这到底是跟自己大儿子多大仇?
女人就是这样,看你不顺眼,你做啥都白搭。
要说太叔在得知庄公要把京城封给自己的时候,还是很感激庄公的,被姜氏这么一怂恿,也产生了夺位的想法,毕竟一方诸侯可比一个小小的大夫要诱惑的多。
太叔很快就开始行动,在京城大肆招兵买马,训练士卒,以待日后夺权。
欲令其亡,必先令其狂!
京城的北面是北鄙,西面是西鄙,这两城的驻军将领前往都城上交赋税,路过京城,被太叔拦住,对他们说道:以后你们两城的赋税送到我这里就行了,由我给主公送去。
这两位都知道姜氏宠爱太叔,凡是姜氏要求的,庄公就不敢拒绝,照这样看,以后国君是谁还真是两说,干脆装起了糊涂,将赋税全部交给了太叔。
太叔在京城闹得沸沸扬扬,整个郑国都知道太叔在策划谋反。
庄公倒是气定神闲,佯作不知,可公子吕却看不下去了。
公子吕,按照辈分,是庄公的叔叔。
公子吕说话很不客气:自古国无二君,主公难道是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太叔吗?如果是,我就去投奔他,不是,就请除掉他。
庄公回道:太叔毕竟是我弟弟,而且也没有真正谋反,我怎么能不顾兄弟之情呢。
公子吕急道:主公念及亲情固然可贵,可太叔的势力越来越大,归附的人越来越多,到时候就晚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庄公名人名言。
公子吕还是不放心,于是找到大夫祭足,跟他商量:主公一味纵容太叔,这样下去,必生祸乱,祭大夫有什么看法?
祭足笑道:太叔虽有反迹,却还没有实际行动,主公此时对太叔动手,姜氏必然阻挠,国人就会说他为兄不仁,为子不孝。主公如今忍而不发,一定是想等到太叔恶贯满盈,国人切齿时再动手,那时候才能名正言顺,主公不是说了吗,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等着看吧。
果然,过了几天,庄公决定前往洛邑朝拜天子,庄公是周王朝的卿士,总理周王朝的军政,回去上班,也在情理之中。
庄公走后,姜氏大喜,立即给太叔写信,叫他加紧准备,并约定起事日期,要趁庄公去往洛邑,一举拿下新郑。
公元前722年,太叔亲率兵车两百乘,往新郑进发。
太叔刚出京城没几天,后方就传来消息:京城已经被公子吕占领!
公子吕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京城?原来庄公在离开新郑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姜氏和太叔的来往书信全部被截获,之后密令公子吕率兵车两百乘秘密驻扎在京城外。
太叔离开京城之后,公子吕随后率兵进城,大肆宣扬太叔谋反的事迹,京城的百姓纷纷倒向了庄公这边。
太叔得知京城失守,大惊失色,手下人劝他:公子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拿下京城,说明主公对我们早有防范,此时攻打新郑,只怕是有去无回,不如退守鄢城,再做打算。
太叔此时也别无选择,只得率军退守鄢城。
庄公并没有前往洛邑,此时率领大军亲至鄢城,太叔手下的士兵得知京城已落于庄公之手,为了京城的亲人们,大部分都投降了庄公,太叔率领残部又逃往共城。
共城城小墙破,太叔也只剩老弱兵卒,然而庄公只是围而不攻。
太叔很明白,哥哥这是不想背个杀弟的恶名,可他也不会放自己走,意思很明显:你自杀吧!
太叔把自己的儿子公孙滑叫到自己跟前,对他说:卫国的公子州吁,是我朋友,你去投奔他吧。
庄公既然不肯杀自己弟弟,当然也不会杀自己侄子,于是公孙滑逃往卫国。
太叔不知想通了什么,仰天大喊:娘啊,是你害了我呀。
拔剑自刎。
在解决了太叔之乱后,庄公回到宫里,姜氏来到他面前大吵大闹:你特么还我儿子!
庄公一改往日的孝子形象,冷冷回应:我也想请娘还我一个人。
姜氏一愣:谁?
庄公将姜氏与太叔的谋反书信往姜氏面前一扔,情绪激动:我弟弟—段。不是你对他百般宠溺,教唆他夺我君位,他怎会有今日的结局,都是你害了他!
一席话说得姜氏哑口无言。
随即将姜氏安置在新郑附近的城颖,并发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意思就是咱娘儿俩黄泉路上再见吧。
弟弟死了,娘也被赶走了,几十年芒刺在背的感觉没有了,庄公内心的愤怒也渐渐平息了,他又有些后悔了:娘在怎么不对,那也是亲娘啊,是不是对她太绝情了点?可是誓言已发,又不能反悔,庄公很苦恼。
直到有一天,颖考叔前来拜见庄公,庄公设宴款待。
颖考叔是管理颖谷的地方官,也是郑国出名的孝子。他带来几只猫头鹰送给庄公,庄公不识,问颖考叔:这是什么鸟?
颖考叔回答:这鸟叫猫头鹰,小时候,它娘把它一口一口喂大,长大后,它却吃掉它娘,是一种不孝之鸟,我特意抓来,送给主公吃掉。(PS:猫头鹰是不吃母亲的,这里是古人迷信的说法)。
庄公沉默不语——明显的含沙射影,肯定不能接这茬。
很快,厨师把烤羊肉端了上来,庄公赐给颖考叔一只烤羊腿,颖考叔却将肉割下来,包好,藏在袖内,庄公不解,问何意。
颖考叔回答:小人家里还有一个老娘,还从未尝过国君所赐的肉食,小人想带回去送给她吃。
庄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幽幽叹了口气。
颖考叔问道:主公因何叹气?
庄公又叹一口气:我也想我娘,可是又不敢违背誓言,真不知该怎么办。
颖考叔回答: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
意思就是说:这事不难办,在地下挖一条黄泉就可以。
庄公大喜,命颖考叔带领几百人,在城外选了一处平地往下挖,直到有泉水涌出,在那里修建了一条隧道,一直延伸到城颍。
庄公进了隧道,又命颖考叔去请姜氏。
再说姜氏,在太叔死后,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大儿子如同后娘,又因为自己的偏心,导致两个儿子反目,还害死了自己的小儿子,后悔不已。得知庄公派人来接自己与他相见时,惊喜万分,随颖考叔下到了隧道。
庄公终于见到了自己母亲,情绪激动,高声作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氏也很激动,回了一句: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黄泉相见,母子和好。
庄公解决了太叔之乱和母亲姜氏的遗留问题后,消停了没几年,就有消息传来:卫国联合宋、鲁、陈、蔡四国,前来讨伐。